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针对中国当代艺术“似曾相识”为代表的文化个性缺失现象,重点从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现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两种“错位”文化语境间的交流出发,分析作为交流学习主要手段的“误读”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催生了中国艺术观念以及艺术创作方式上的异化与另类,研究“误读”在当代艺术民族创新方面的意义,以及探讨随着市场经济与当代艺术的融合发展,“误读”所带来的双刃效应。
本文整体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重要概念的解释,“误读”并不仅仅是理解错误、读错的意思,而是一种人们在一定前期文化背景下,主动的有创造性的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讲述“误读”发生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背景因素:一是误读的概念及在当代艺术中的特殊意义,中国当代艺术在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文化危机下与误读的历史性的契合。二是西方文化的影响,新观念和图式的影响。三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家在文化自觉下的探索。追求民族创新的方向。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中心,主要罗列和分析中国当代艺术在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交流过程中,从创作观念到创作语言的“误读”中,自身的转变和发展。
具体从日常生活的“异化情绪”,另类生活的“时事记录”,”碎片”的逻辑三方面分析创作观念的转变;从拼贴与复制、瞬间与运动、材料与语言三方面分析当代艺术家的创作语言的开拓和丰富。“误读”是当代艺术发展必不可少的交流学习的方法,它激发了艺术家的创造性,促进了艺术在国际间的交流,
第三部分在肯定“误读”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分析“误读”在市场经济作用下的当代艺术中出现的问题,“误读”策略化、投机化所造成的混乱和危机。
结语于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探究“误读”的双刃效应,提升对当代艺术中的“误读”的正确理解。危中才有机,不成熟的当代艺术在社会转型期必定会出现不理智的时期,问题的出现才会促进人们寻找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