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大学,新的环境、新的生活给大学新生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如何在远离家庭父母庇荫的情况下独立地应对外部世界的挑战,这就涉及到适应的问题。大学新生在入学后其适应状况如何?其自我同一性发展如何?是否还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父亲教养方式又是通过何种途径来影响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及自我同一性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从个体的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了解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为高校教师帮助大学新生更好的适应新的学校生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同时也为父亲教养方式更好的发挥作用提出了建议。 本研究基于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以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父亲问卷和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为研究工具,在安徽省内的四所高校,在开学四至六周的时候,选择723名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作问卷调查研究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总体位于中等水平,但仍有部分学生适应不良;同时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班干与父母的文化程度等因素对新生学校适应得分具有显著影响。 2.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方面,总体未达到完成状态而处于变化时期,表现出发展不平衡特点。性别、生源地、出生情况、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对自我同一性水平存在显著影响。 3.总体上看,大学新生父亲教养方式趋于合理,但仍存在一些不良倾向。在性别、出生情况、生源地、专业、父亲文化程度等方面,父亲的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4.大学新生父亲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水平均对学校适应产生显著影响;大学新生父亲情感温暖对自我同一性产生显著影响。 5.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在学校适应与父亲情感温暖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