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胃癌患者的高死亡率主要因为缺乏胃癌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标志物和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特异性的基因组DNA序列的改变上,如基因易位、反转、缺失、突变等,但在相当一部分肿瘤患者的癌细胞中,抑癌基因沉默并非基因水平改变所致,而是由于基因启动子区发生了甲基化。在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增殖分化、肿瘤发生发展中,DNA甲基化起着重要作用。基因调节元件内的甲基化,如启动子、增强子等的甲基化,一般会抑制它们的功能。据Knudson的“二次打击学说”,由于甲基化或甲基化与突变、缺失共同作用,使得抑癌基因的两个等位基因完全失活。甲基化酶抑制剂5-氮-2脱氧胞苷嘧啶(5-Aza-2—deoxycytidine,Aza)能逆转肿瘤细胞的基因甲基化,恢复mRNA转录活性和蛋白表达,而且表达水平随细胞的类型和药物剂量的改变而不同,从而证实启动子的甲基化是抑癌基因表达关闭的主要原因。结合肿瘤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及甲基化相关基因失活的机制研究,充分证明抑癌基因CpG岛甲基化直接促进恶性行为。因此在肿瘤早期诊断、评估肿瘤风险及预后中,DNA甲基化将成为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分子标志。 近年来在多种肿瘤中观察到P16、E-CD、hMLH1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同时伴随基因转录失活和表达缺失。那么在临床胃癌标本中,胃癌细胞系中,P16、ECD、hMLH1的甲基化状况、基因转录、表达水平如何呢?如果存在转录失活和表达抑制,启动子区甲基化是否是其发生的主要机制呢?去甲基化药物Aza能否针对基因甲基化的靶点发挥疗效呢?Aza联合脱乙酰化酶抑制剂苯丁酸钠(sodium phenylbutyrate,SPB),能否逆转胃癌细胞系、裸鼠胃癌种植瘤的基因甲基化,并恢复基因转录和表达活性呢?因此,本课题开展对P16、ECD、hMLH1基因在胃癌临床标本、胃癌细胞系、裸鼠胃癌种植瘤中的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检测以及针对该靶点进行去甲基化治疗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