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给予脑卒中后存在下肢异常运动模式的患者智能助行仪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干预,即在常规的运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智能助行仪联合治疗,并对比单纯常规的运动康复训练,比较两者的7方面:表面肌电、下肢整体运动功能、肌力、肌张力、平衡、日常生活能力、步行能力的差异。探讨在智能助行仪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异常运动模式的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计算机随机法筛选脑卒中后存在下肢异常运动模式的患者30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常规康复组。常规康复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使用DC-L-500智能助行仪进行训练。每次训练时间根据病情由15min开始,逐渐延长至30min,1次/天,6次/周,共干预4周;两组受试者在干预前、干预2周后、干预4周时分别使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徒手肌力评定、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10米步行试验、表面肌电信号分析进行评定,观察两组患者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下肢运动功能、方面,在干预第2周、第4周两组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增高,试验组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平衡功能方面,在干预第4周结束时,两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试验组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肌力方面,在干预第2周、第4周两组股直肌、胭绳肌均较干预前增高,试验组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第2周结束时,两组胫前肌、腓肠肌肌力在干预2周时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4周结束时,两组胫前肌、腓肠肌肌力较干预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肌张力方面,在干预第2周、第4周两组股直肌、胭绳肌、胫前肌、腓肠肌肌张力较干预前降低,试验组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在干预第2周、第4周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较干预前均增高,试验组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步行能力方面,在干预第4周结束时,两组10米步行所需时间均均较治疗前减少,试验组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表面肌电参数方面,在干预第2周、第4周,两组屈、伸膝最大等长收缩时,股直肌、胭绳肌iEMG、屈膝协同收缩率均有明显差异,试验组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4周时,伸膝协同收缩率无明显差异(P>0.05);在干预第2周、第4周,两组踝背屈、跖屈最大等长收缩时,胫前肌、腓肠肌iEMG、踝背屈协同收缩率均有明显差异,试验组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4周时,踝跖屈协同收缩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DC-L-500智能助行仪联合常规康复训练相比单纯的常规康复训练更能有效改善脑卒中下肢异常运动模式。2.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对存在下肢异常运动模式的卒中患者,在下肢支撑与运动中的康复训练佩戴智能助行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