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学作品翻译“传神”境界——以《罗生门》四种中译本为例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l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翻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其他形式的翻译有其特殊性,当今的翻译家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学作品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大不同,并开始了专门针对于文学作品翻译的研究。笔者调查目前文学作品翻译的情况,发现绝大多数译作能够达到忠实原文,文笔顺畅,但是在审美层次与精神契合上却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总结前人优秀翻译理论家的理论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总结,得出“传神”境界是目前解决这一现状应该追求的目标,即文学作品的翻译应该最大限度地将原作“传神”地传递给读者。但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能否真正达到“传神”境界呢。  本报告以汉译的《罗生门》为例进行对比分析,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罗生门》在我国有多部优秀译本,其中鲁迅、楼适夷、文洁若、林少华四人的译作最为有代表性,本报告就是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文学作品翻译的“传神”境界,并通过以四种译本为例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来探析“传神”境界这一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运用。前言部分阐述了我国翻译理论发展状况,进而介绍了关于“传神”理论的先行研究情况,提出了本报告的写作目的、方法及意义。然后着重对四个译本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对比分析,并从四个部分对文学作品翻译的“传神”境界进行总结阐述。一是达到“传神”境界具备的基本条件,即译文要与原文风格、基调、氛围相一致;二是译作是一种再创作,要符合读者的习惯,同时也要充分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这是达到“传神”境界的基本要求;三是在“信”和“达”的基础上,译文为原作增色,是进入“传神”的完美境界;四是加译、减译以及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是为了使译文进入“传神”境界来服务的。结论部分得出文学作品翻译能够进入到“传神”境界,以及巧妙运用此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重大影响,希望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为以后的翻译工作提供更好的借鉴。
其他文献
期刊
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大多不觉得珍贵,也不懂得珍惜。比如空气和水,因为每天源源不断地涌现,所以一切来得理所当然。父母的爱亦如此。
公司在收集近十年的经营日记本。翻开一本本日记,看着熟悉的笔迹,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十三年前。这些日记就像一部纪录片,记录着油站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记录着我的成长历程。
期刊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合作日趋频繁。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语言的学习以及在各种场合的交流应用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历史小说《罗慕拉》(Romola)的分析,试图揭示艾略特赋予这部小说的历史和道德关怀。十九世纪时,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许多维多利亚人
在苏州园林初见那堵绿时,我的心倏然一动。那是怎样的一堵绿呀,深邃到让人窒息。从山顶缓缓流下一股山泉滑过它的面颊,轻歌而下,珠帘般散落在山脚下那块向上斜伸的石壁上,晶莹剔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