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快速发展对空间的需求与土地资源短缺之间的现实矛盾已成为国内各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有限的资源迫切需要城市改变目前单一粗放的发展方式,途径之一便是对城市旧城的有机更新和集约利用。旧住区作为城市旧城更新的主体,不仅承载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更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
随着近几年国家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模式,努力改善民生。旧城改造也由大规模急进式改造逐渐转向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由注重建筑的视觉审美转向关注居民日常的切实需求,由对建筑外立面的单一改造转向建筑、环境、设施更新并重。在旧住区更新过程中,更加关注入的需求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认识。因此,如何通过城市规划研究,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加强对旧住区居民主体需求的关注,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本文以重庆市渝中区三个典型的旧居住区为例,结合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等社会学科理论,通过实地调研、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和居民访谈等形式,对旧住区居民户外行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研究。分别从行为主体(住区居民)、行为表现(户外活动)、行为环境(户外空间)三个方面,总结了旧住区“主体一活动-空间”各自的特征及相互间的关系。以期在旧住区户外空间改造时突破以往采用的传统改造方式,提倡应从居民角度出发,基于居民户外行为规律和特征对户外空间进行改造。
论文依循“基础理论-现状调查-分析评价-更新改造”的逻辑顺序来组织文章主要内容,可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前三章内容,为论文的基础理论研究;第一章主要就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并对论文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详细阐述了国内外关于环境行为及旧住区更新改造的发展历程、阶段特征、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
第二部分,论文的第四章,为论文的现状调查部分;该部分在熟知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论文调查的主要对象,拟定了实态调查的计划与步骤;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渝中区人民村、渝中区嘉陵桥西村、渝中区大井巷村三个旧住区居民的户外行为及户外空间进行了实地、实时的跟踪调查。
第三部分,论文的第五章;该部分在对大量现状调研成果整理、归纳的基础上,对旧住区分别从行为主体、行为活动、户外空间三个层面进行了特征总结及问题分析。
第四部分,论文的第六章;针对旧住区户外空间存在的问题,结合居民行为需求,主要从空间结构、道路交通、配套设施、绿地景观和空间细部五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空间更新策略。
结语部分对整个论文进行了总结,并对论文的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