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导向的旧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更新初探——以重庆市渝中区旧住区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bandf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快速发展对空间的需求与土地资源短缺之间的现实矛盾已成为国内各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有限的资源迫切需要城市改变目前单一粗放的发展方式,途径之一便是对城市旧城的有机更新和集约利用。旧住区作为城市旧城更新的主体,不仅承载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更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   随着近几年国家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模式,努力改善民生。旧城改造也由大规模急进式改造逐渐转向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由注重建筑的视觉审美转向关注居民日常的切实需求,由对建筑外立面的单一改造转向建筑、环境、设施更新并重。在旧住区更新过程中,更加关注入的需求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认识。因此,如何通过城市规划研究,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加强对旧住区居民主体需求的关注,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本文以重庆市渝中区三个典型的旧居住区为例,结合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等社会学科理论,通过实地调研、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和居民访谈等形式,对旧住区居民户外行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研究。分别从行为主体(住区居民)、行为表现(户外活动)、行为环境(户外空间)三个方面,总结了旧住区“主体一活动-空间”各自的特征及相互间的关系。以期在旧住区户外空间改造时突破以往采用的传统改造方式,提倡应从居民角度出发,基于居民户外行为规律和特征对户外空间进行改造。   论文依循“基础理论-现状调查-分析评价-更新改造”的逻辑顺序来组织文章主要内容,可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前三章内容,为论文的基础理论研究;第一章主要就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并对论文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详细阐述了国内外关于环境行为及旧住区更新改造的发展历程、阶段特征、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   第二部分,论文的第四章,为论文的现状调查部分;该部分在熟知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论文调查的主要对象,拟定了实态调查的计划与步骤;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渝中区人民村、渝中区嘉陵桥西村、渝中区大井巷村三个旧住区居民的户外行为及户外空间进行了实地、实时的跟踪调查。   第三部分,论文的第五章;该部分在对大量现状调研成果整理、归纳的基础上,对旧住区分别从行为主体、行为活动、户外空间三个层面进行了特征总结及问题分析。   第四部分,论文的第六章;针对旧住区户外空间存在的问题,结合居民行为需求,主要从空间结构、道路交通、配套设施、绿地景观和空间细部五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空间更新策略。   结语部分对整个论文进行了总结,并对论文的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正经历着演变更替,传统的农村住宅模式越发难以适应现代化的生活需求。这种无法适应逐渐导致了传统农宅价值认知的边缘化,以至传统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蓬勃了数十载之后,轰轰烈烈的乡建运动席卷而来。但目前中国大量的乡村规划设计,一方面过于注重“面子工程”而背离了乡村建设的本质;另一方面脱
城际轨道交通的大力建设标志着我国轨道交通进入了又一新的阶段,目前,城际铁路网已覆盖了我国主要的大城市群,使地区间的距离迅速拉近,有效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中小型城
本文以东台市勘探建设大厦为例探讨了办公建筑中光环境设计的问题。光的特性有很多,例如光的宜人性、引导性、表现力等,正是这些特性使得光对于人对于建筑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领域的土地使用制度、建设方式、投资渠道、房地产开发管理方式等发生了新变化、新情况,国内的城市规划界开始研究探索一种技术规定与管理实施相结合
旧建筑改造的观念在全球范围内为人熟知,对改造方式的研究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尝试。旧建筑表现出的文化性及其代表的情感被无限放大,同时也丧失了本体的表现力成为既定文化的附
城市空间是城市物质、精神与社会生活的载体,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区域空间也出现了空间形态杂乱无序、历史文化丢失以及社会关系紊乱等新的问题。本文以商业综合体
学位
在20世纪后半叶的西方建筑界,高技派建筑以其对技术的独特应用和表达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作品。   本文以高技派建筑的结构技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结
最近几年灾害频发,各种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洪水等的发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由于经济、教育、医疗以及防灾设施方面的落后性,灾害的发生会使村镇遭受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