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后山区生态修复规划研究——以北川县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zn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将北川山区作为汶川地震后生态修复规划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借鉴了前人在生态修复规划方法与理论上所作的研究成果,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并参照相关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条例,查阅了大量关于山体修复与植被修复的工程实践技术理论,并实地调研收集了研究区域内多个居民安置点的规划方案和人居环境设计方法,以此来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资料。   基于对研究区域斑块、廊道评价的基础上,引用了干扰因子对自然环境中植被自我演替过程的影响,对研究区域划分出了不同的敏感区。参照景观格局评价的数学模型,利用RS、GIS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软件分析了研究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建立了相关的土地质量分析指标与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区域内的土地质量、植被覆盖、水体干扰等干扰因素,进行了详细生态环境破坏评价。在这些分析结果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规划方案研究,并对山体修复、水体修复、土地复垦技术、人居环境建设以及植被修复技术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工程技术研究,提出了比较全面的生态修复策略。最终将达到汶川地震后北川山区生态修复规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部分是提出课题研究背景、意义,明确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并且详细分析研究区域内的现状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是分析研究区域的景观斑块、廊道的技术指标。   第三部分是进行干扰指标分析与敏感区环境分析与评价。   第四部分是进行详细的生态修复规划研究。   第五部分是对规划方案进行时序安排和后期展望。
其他文献
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的是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舒适度,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导致了城市建筑室外热环境的不断恶化。建筑室外热环境是人居环境的
本文首先对城市新区的有关理论、国内外的实践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结合城市空间扩展理论剖析了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以及空间扩展的经济与地理机制。接着以苏南地区为例,阐述新时期
由于快速的、失控的城市化,肯尼亚的Nairobi市滋生了充斥着罪犯与犯罪行为的非法聚集地--贫民窟。研究审视了Korogocho贫民窟的改善区。这个区域的犯罪活动干扰和威胁着群众的
根据本论文题目:文化要素在空间环境中的符号作用——养老概念的推演,梳理出本论文的逻辑关系和论述主线。提取题目中的关键点,即文化要素、符号作用、养老概念。对其进行逻
图像学是建筑图像学的理论基础,图像学的研究范围上升到“可视的意识形态”,建筑学也被纳入到视觉艺术的范畴,由此建筑这一具有再现意义的实体艺术与图像学的相互渗透形成了建筑
城市空间结构包含了城市各物质空间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与城市的发展相互影响,是自发形成的自组织过程和人为规划控制的他组织力量同时作用的结果。城市空间结构在宏观上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需要改变千城一色的难题,进入到色彩与城市文化结合的新阶段。本文尝试把傈僳文化融入城市色彩规划中,探讨如何在德昌城市色彩中体现傈僳文化特色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相继进行城乡统筹规划的了探索和实践。但是,城乡统筹规划仍然处于“自发”状态,各地规划在编制理念、方法、空间尺度、内容深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有关民居的研究由来已久,而关于新疆民居的研究数量众多,其中大部分研究基于传统民居文化、风格、特征、布局、建构方式等方面研究其优势。但很多基于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方面的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城市空间正在被人们开发建设或是二次开发再利用,然而部分城市建设项目为了达到眼前的经济利益而造成城市空间效率低下甚至浪费的现象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