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守望者》(1951)问世已达半个世纪之久,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仍少有像《麦田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般在广大美国青少年中引起如此巨大的关注与争议。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敏感的十六岁少年,由于成绩太差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在社会上游荡三天的见闻与感受。 近年来,塞林格作品中体现出的东方宗教哲学思想受到颇大的关注。然而,与之相关的文学批评却往往局限于塞林格在《麦田守望者》之后发表的几部作品上。的确,这些作品中显而易见许多源自道家哲学或佛教禅宗的引语。但值得注意的是,塞林格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就开始接触东方宗教哲学思想,那时他刚好开始《麦田守望者》的写作。既然塞林格其他作品中已透露出如此明显的东方宗教思想倾向,并且在《麦田守望者》的创作过程中他正沉迷于对道家哲学和佛教禅宗的研究,那么在《麦田守望者》中出现禅、道的元素则是极为自然合理的事情了。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麦田守望者》中出现的禅、道元素,揭示塞林格本人的宗教信仰在其所创作的人物中的体现。 本文包括五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简述《麦田守望者》的故事梗概及禅、道元素在塞林格其他作品中的体现。其后交待了这篇论文的写作目的和切入点,即通过对禅、道本质的分析,探讨《麦田守望者》的独特魅力,尤其是中国道家学派宗师老子和日本禅学家铃木大拙的作品对其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塞林格生平及其对东方宗教哲学的关注”。本章旨在表明塞林格对宗教哲学的浓厚兴趣。在其职业创作初期,他意识到世俗义利追求与人类精神追求之间产生了难以逾越的鸿沟,从而造成了现代生活与艺术之间的不平衡。所以他积极投身于对东方宗教哲学的研究当中,试图从中找出良方以恢复原有平衡。他的作品是其对道家哲学和佛教禅宗的研究的直接外现。 第二章“道家哲学——拒斥功利主义社会的圣者无为思想”。本章旨在探讨霍尔顿在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拒斥中明显表现出来的道家哲学思想。第一节“回归自然”。本节通过对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迅速膨胀带来的破坏性作用的分析,阐述了霍尔顿“守望者”梦想中体现出的道家哲学意识。作为小说题目与中心意象,“麦田守望者”生动表达了霍尔顿对人类纯洁自然本性的向往与追求。第二节“无为”。本节试图闸明霍尔顿对和谐、稳定的向往源自道家“见素抱朴,自然无为”的思想原则。这也是霍尔顿坚持“绝圣弃智”,“无为不争”的思想根源。西方功利主义教育中所谓“宝贵知识”被视作人类欲望的源泉,必然引起世间争斗,从而给人类自身和自然界带来伤害。霍尔顿对“比赛”的拒斥则是其信奉的道家“非争”思想的外现。第三部分“对立统一”旨在揭示道家辩证统一思想在霍尔顿对和谐自然的追求I二卜的作用。 第三章“佛教禅宗—顿悟之路”。本章集中阐释了《麦田守望者》中蕴含的禅宗思想的深刻寓义,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由两小节组成的佛教理论思想基础。1介绍了佛教禅宗的历史及其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日本禅学宗师铃木大拙被公认为将佛教禅宗引入美国的第一人并且是西方人心中的禅学泰斗。2顿悟。顿悟是佛教禅学的核心,指霎那间摆脱尘世思想束缚,通过直觉把握到超越一切形式的真实。本节还分析了禅宗中的顿悟与欧洲十八世纪启蒙思想运动这两个虽同形却截然不同的概念。 第二部分是本章的核心,分别阐释了霍尔顿顿悟过程中体现出的禅宗四大特征。1非逻辑性。对现实本质的顿悟绝非源自理智分析而是头脑中非理性,非逻辑的直觉作用的结果。所以禅宗的目的正是打破正常思维模式中“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方式,这也是塞林格往往采用儿童作其作品主人公的原因,因为孩子尚未受到逻辑二元论的影响。一直受到死亡困扰的霍尔顿在最后顿悟时终于看穿了生死本质从而摆脱了这一精神折磨。2公案。所谓公案即禅宗故事,是禅学宗师用来帮助学生摆脱逻辑推理与二元论的困扰,通过直觉达到顿悟的媒介。“鸭子”公案在霍尔顿超脱“变化和永恒”二元思维方式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3精神孤立。这是到达终极顿悟前,人们必然要经历一种思想过程。霍尔顿在纽约孤独的身心流浪经历为他超脱外界欢乐与痛苦作了充分思想准备。4关键时刻:终极顿悟。霍尔顿在小说结束时终于达到顿悟。在经历了所有的精神折磨后,他在霎那间意识到最终的真理:让一切顺其自然。霍尔顿最终达到了禅宗顿悟所要求的成熟与平静。 在前三章基础上,结论部分总结了塞林格的艺术独特性:即他在对人类物质文明的拒斥中体现出来的“圣者无为”思想和他作品中年轻主人公追求终极顿悟的主题模式。这正是《麦田守望者》独特魅力所在以及塞林格在当代文学界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