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event-ralated functional MRI,ER-fMRI)研究喉癌全切术后病人发音重建稳定两年后语言功能脑区的激活情况,评价其与正常人语言功能脑区是否存在差别,探讨喉癌全切术后病人发音重建稳定两年后,语言功能网络是否存在重塑性改变;观察喉癌CO2激光声带切除术前、术后短期声音明显嘶哑期、术后2-3月发音重建晚期病人语言功能脑区激活情况,研究与之相应的语言功能脑区改变,探讨发音训练对语言功能网络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实验一:16例喉癌全切术术后病人,17例正常志愿者参加实验,其中病人组男13例,女3例,年龄45~73岁,中位年龄60岁,正常志愿者组男13例,女4例,年龄45~78岁,中位年龄58岁。所有病人装发音管时间均为两年半以上发音状况已于两年内保持稳定。所有病人随访过程中无肿瘤复发、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实验二:16例早期喉癌病人(Tis,T1N0M0)参加实验,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50~72岁,中位年龄66岁。所有病人共进行三次检查:术前、术后1周内(声音明显嘶哑期)、术后2-3月(发音重建期后期)。所有受试者母语为汉语,小学文化程度以上,均为右利手,均无心肝。肾等重大疾病,无脑部疾病。fMRI的刺激模式采用事件相关设计,刺激与刺激之间的间隔随机化,平均间隔12 s,最短间隔6 s,最长间隔21 s。采用视觉呈现方式。所有受试者均完成相同朗读20个高频汉语双字名词任务。结果:喉癌病人组双侧额中回、右侧角回、右缘上回激活体素较正常人增多,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喉癌病人组左、右侧角回激活体素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激活体素大于左侧,其它激活脑区左、右侧激活体素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喉癌病人组右侧辅助运动区、右侧颞中回、左顶上小叶激活几率大于正常人,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10)。除了喉癌病人右侧角回及右缘上回激活体素大于正常人以外,研究中还发现:喉癌病人右顶叶皮层下可见多发额外激活点;喉癌病人额叶、顶叶皮层下及中央前回皮层下半卵圆中心白质内可观察到位置相对固定的激活点;额、顶叶不同脑区之间、基底节与额、顶叶脑区及中央前回之间可观察到激活点呈线样断续相连的现象,正常人未见此表现。在CO2激光声带切除术后病人,术后1周,左侧额下回激活体素较术前及发音恢复期增多,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中央前回、双侧额中回及双侧辅助运动区在病人发音重建后期激活体素较术前、术后1周声音嘶哑期明显增多(p<0.05)。实验二中还发现:13例病人可以观察到中央前回皮层下白质内激活点增多;3例病人术前或术后第一次仅观察到一侧中央前回激活,但是发音重建后期却发现双侧中央前回均明显激活。另外,激光术后病人双侧角回激活体素三次检查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顶叶皮层下未观察到多发额外激活点。结论:1发音稳定后的喉癌病人语言网络中的双侧额中回、右侧角回及右缘上回的作用得到了强化,并且,角回存在着右侧优势。2喉癌病人左侧顶上小叶、右辅助运动区及右颞中回激活几率大于正常人,提示喉癌病人执行朗读词任务时对以上脑区的依赖性增加。3喉癌病人单侧或双侧额叶、顶叶皮层下及中央前回皮层下白质内可观察到位置比较固定的激活点,即语言网络中的连接点。额中、下回之间、顶叶的顶上小叶与角回之间、基底节与额叶脑区及中央前回之间存在着传导通路。提示喉癌病人语言网络中皮层下结构(如豆状核)及传导通路的白质纤维也起着重要作用。4语言网络的功能补偿性机制导致喉癌病人右顶叶发生了重塑性改变。5 CO2激光术后早期左侧额下回前部激活体素增多可能与术后明显的粗糙型、气息型的声音嘶哑状态有关。6在发音重建后期,双侧额中回激活明显,提示额中回对于语音加工作用可能是一种长期的调控作用。7由于病人按照自己的方式通过讲话训练来改善自己的发音状况,这种情况亦能引起功能补偿性机制发挥作用,导致语言网络的重塑性改变。8 CO2激光术后病人未发现顶叶语言功能网络激活体素的改变,提示短期音质(音色)的改变——声音嘶哑,尚不足以引起病人语言网络顶叶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