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着重从我国目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现状出发,运用环境外部性理论和方法,对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污染、环境破坏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通过相关科学价值估价方法,采用源头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清洁生产,对相关的试点单位进行案例研究,总结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环境经济政策建议。 世界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我国有关区域,本身具有较弱的环境自净能力,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和损失。越来越多迹象表明,工业经济体制使其所依附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并使其服务对象,即人受到伤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遭到破坏,而应用市场机制保护环境,考虑环境费用,推行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来使企业经营活动更有利于环境保护。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会产生环境外部性、特别是环境污染会造成外部不经济性,这是基本的经济学问题。一般经济学虽然承认外部性的存在,但却认为在经济系统中,外部性的作用是有限的,影响是次要的,因此在对经济系统运行的分析时,往往会将环境外部性的作用抽象掉。实际上,环境外部性是经济系统运行中正常的、无处不在的和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对现代经济系统能否顺利运转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环境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学理论为环境外部性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课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际上环境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环境外部性的问题,笔者试着探究环境经济学的这一核心内容----环境外部性的内化。一般地说,内化无非两种手段,一是生产中对外部社会所产生的效应纳入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当中,利用经济杠杆或市场机制有效控制外部不经济性,二是通过政府行为或法律手段,控制外部不经济性的发生和鼓励对社会产生额外效应(正效应)的生产行为。从中可以看出,若侧重于市场经济行为调节行为来说,如何将环境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进一步拓展、提升,并得到市场中行为主体的认可,应该是环境经济学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文在结构上共分五章,第一章从环境外部性的理论分析入手,在环境外部性与环境市场机制、政府控制研究方面,重点讨论了环境外部性与环境问题的关系,环境外部性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联系。第二章在理论上提出环境成本的内化方法,结合我国目前环境经济政策,对环境政策框架与现实环境经济政策对比分析,从而在环境经济学的政策理论方向得到加强。为了对环境外部性进行科学的评价和经济分析,第三章内容涉及非市场状况下环境外部性评估,并以水环境为例,认为应该采取科学的非市场条件下的价值估价方法,将以前无法测算和估计的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损失通过一定的意愿评估,对不具有独立主体的环境作出评价,得到相关数据,并将可能对环境造成的费用,内化到生产、生活中,对指导环境产品的定价、环境产品的市场有效交易提供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生产终端的问题,整个生产过程及其前后的各个环节都有产生环境问题的可能,因此第四章重点讨论了源头内化外部性并以清洁生产为例,从环境的外部性内化及其研究不能单单从潜在的或已经发生的环境问题的末端治理入手,而应当从生产、工艺、产品、服务的开始(有人称为摇篮)就运用相应的清洁生产进行前期内化并将这种内化方法持续运用于国民经济发展中,因此推行清洁生产已成为各国的共识。相信本文关于清洁生产最新的论述能持续推动这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的课题发展研究。清洁生产与环境经济学中环境外部性的相关关系证明:内化是最重要手段,如从源头控制,理论可行,实践证明是好的。如果未来将清洁生产纳入环境外部性内化手段之中,可以更好地解决譬如农业(属于第一产业)、工业(属于第二产业)、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等诸多社会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社会的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第五章重新构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政策,针对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作了历史分析,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战略和公众参与活动,对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重新构建,运用科学、准确的研究内容替代目前我国的环境经济学研究范围,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管理机构、行政部门、大专院校等能够提供良好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论文创新之处在于: 1)更加系统深入地探讨了环境经济学中外部性的经济分析和理论模型,对环境外部性的实质和类型进行分析,并对环境外部性的解决提供一定的理论政策支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关键的外部性障碍提出清楚思路,针对目前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从市场经济角度和政策选择角度,分析不同的解决环境问题提供的良好的环境经济政策,从而最终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结合非市场状态下的物品特性,运用意愿评枯法对水污染处理装置和风景旅游区、酒店等具体项目中的环境改善价值进行了评佑,为制定良好的环境外部性内化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经济依据; 3)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第三产业的清洁生产以及环境外部性进行了全面的分类并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技术方案和评佑指标,通过试点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