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氧化氮与缺血预处理早期心肌保护效应关系的实验研究 目前,由于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数量不断上升,而且各种高难度心脏外科手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因而寻求理想的心肌保护方法便显得尤为迫切。数十年的发展已充分表明,使用传统的心肌保护措施,如低温、停跳液等,很难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为此,开辟新的途径,从调动机体自身的保护功能入手开展心肌保护治疗,在近几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缺血预处理现象的发现,无疑使人类的心肌保护研究又一次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因为它实现了迄今为止对心肌最为有效的保护。目前,在多种动物和人体内,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效应均已得到了证实。另外,人们在实验中还发现,它不仅能减少缺血后心肌梗死的发生,而且还能促进再灌注后心脏功能的恢复,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改善心肌组织的能量代谢。但是缺血预处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病理生理学过程,需要多种信号分子、第二信使和效应因子的参与。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机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物调节因子,在冠状动脉循环和心肌收缩功能调节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被认为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尽管NO已被确证参与了延迟性缺血预处理效应的发生,并与该效应的启动和维持都有关系。但是目前人们对NO在早期缺血预处理效应中的作用却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本课题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的。本研究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缺血预处理心肌保护效能的实验观察 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18只,利用Langedorff装置制成孤立心脏模型,平衡后将其随机平均分为3组:A组(对照组),维持正常灌流60min;B组,(缺血组)全心缺血20min,然后复灌注60min;C组(预处理组),在实施“全心缺血20min-复灌注60min”之前,先以(缺血2min-复灌注3min)×2的方式进行预处理。实验中持续监测大鼠心脏功能,并于复灌注结束时测定大鼠心肌梗死率和心肌组织ATP的含量;另外,分别在复灌注5min、15min、30min、45min和60min收集冠状动脉流出液,测定其中NO代谢产物的含量。通过实验发现,A组大鼠的各项心功能指标在实验过程中均基本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只有极少量的心肌组织发生梗死;与B组大鼠比较,C组大鼠的MII减少36.22%,心肌组织ATP含量增加90.57%,心脏恢复灌注后,LVEDP、LVDP、dp/dtmax和dp/dtmin的恢复也都明显得到改善。本实验还显示,20min缺血后,B组大鼠心脏内NO的合成量已减少了85.14%,复灌注60min后也仅恢复至缺血前的22.97%,明显小于接受缺血预处理的C组大鼠(P<0.05),而且冠状动脉流出液中的NO含量与MII、LVDP、dp/dtmax和dp/dtmin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364、0.5105、0.4826和0.4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