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急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并发症、生存率及影像学疗效的比较 目的:回顾性总结2005年至2014年内急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生存率及影像学表现,并比较两者疗效的差别。 方法:298例入院后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根据发病至治疗时间长短,以14天为界限,分为急性期组(I组,n=204)和慢性期组(II组,n=94)。所有病人分别在术后每3月、6月、12月及以后的每年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术前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术后有无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和血糖水平、术后有无支架远端新发夹层、内漏、支架近端逆向撕裂形成新夹层等并发症以及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和影像学表现。采用寿命表法分别统计患者术后各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利用主动脉CTA分别测量主动脉支架近、中、远段的假腔径向直径,并比较两者影像学疗效的差异。 结果:所有298例患者术后3月、6月、1、3、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96%、95%、91%和87%。I组术后支架远端新发夹层、支架近端逆向撕裂形成新夹层分别为6.4%和8.0%,显著高于II组的1.1%和0%。术后随访期间的I型内漏发生率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4% vs2.1%,P>0.05)。I组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II组(P<0.05)。TEVAR治疗术后3年支架段假腔直径在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覆膜内支架术后瘤体并发症高于慢性期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慢性期组。这可能提示急性主动脉夹层TEVAR治疗术后预后较慢性组差,但对于夹层假腔重塑和缩小无明显影响。 第二部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探讨 目的:回顾性探讨2005年至2014年内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方法:298例入院后接受TEVAR术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根据发病至治疗时间长短,以14天为界限,分为急性期组(I组,n=204)和慢性期组(II组,n=94)。分别在术后每3月、6月、12月及以后的每年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术前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术中植入支架的长度,术后有无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和血糖水平、术后有无支架远端新发夹层、内漏、支架近端逆向撕裂形成新夹层等并发症以及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采用寿命表法统计患者术后生存率,以及采用COX回归模型,探讨各种可疑危险因素和生存期长短的关系。 结果:所有298例患者术后3月、6月、1、3、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96%、95%、91%和87%。植入支架长度小于12cm患者的3年内新发夹层明显高于支架长度大于12cm组(6.7% vs1.3%)。除了性别、年龄、糖尿病病史和术后血糖不稳定以外,其他各因素和患者生存期的关系有显著性意义。术后支架远端新发夹层、内漏、支架近端逆向撕裂形成新夹层和术后难控性高血压是引起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和血压控制不佳是导致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选择良好的手术器材、提高手术操作技术及重视术后后续治疗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