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观格局分析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碳储量的大小是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平衡研究的基础。本文是在前人部分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1958 年和1988 年秦岭森林生态定位站火地塘试验林场森林资源清查的图文资料为主要数据来源,利用GIS 软件Citystar 4.0 作为研究手段,选用有代表性的格局指数分析该林场在这两个时期的景观类型和特征、景观格局的变化以及人为干扰对林区景观格局的影响。同时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运用相对生长法建立的生物量模型,估算林区内主要森林类型碳储量的大小和变化。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人为干扰对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而且为今后林区建设、林业资源保护和准确评估森林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数据和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1. 火地塘林区在20 世纪6、70 年代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及皆伐后,经过多年的自然更新和人工种植等抚育管理措施的实施,森林已基本恢复。到1988 年止,有林地面积已占到林区总面积91.32 %。这说明了该区域森林植被在受到干扰后可以恢复,而且恢复状况良好。这为我国目前实行的天然林保护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2. 根据建立的景观分类原则,将火地塘林区1988 年的次生景观进行了四级划分。其中一级景观中包括10 类景观要素,24 个斑块;二级景观中包括11 类景观要素,共35 个斑块;三级景观中包括23 类景观要素,85 个斑块;四级景观中包括38 类景观要素,110 个斑块。3. 通过对各级景观要素的斑块、面积和周长特征及异质性进行分析得出,次生景观中有林地面积占整体景观面积的91.32 %,周长是林区总边界长度的93.15 %,斑块的破碎化程度低,成为一级景观的基质;二级景观是在一级有林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而天然次生林是表现二级景观特征的主体,由于人为干扰出现的人工林景观类型的破碎度大于天然次生林的;三级景观按照林分类型对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进一步划分,其结果是在次生混交林景观要素在面积、周长特征和优势度上均与纯林景观要素有明显的区别,混交林是控制三级景观特征的主要景观要素;四级景观中,硬阔叶混交林成为表现景观特征的主体。4. 次生景观空间格局中,各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具有垂直异质性,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带,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特征是不同的。在<1600 m 的海拔范围内,是以天然硬阔和软阔混交林为主要的景观要素类型,其所占的面积和多样性指数居所有要素之首,是这一海拔高度带控制景观类型的主要要素;在1600 m~1800 m海拔带中,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