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火地塘林区景观格局和主要森林类型碳储量变化的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观格局分析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碳储量的大小是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平衡研究的基础。本文是在前人部分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1958 年和1988 年秦岭森林生态定位站火地塘试验林场森林资源清查的图文资料为主要数据来源,利用GIS 软件Citystar 4.0 作为研究手段,选用有代表性的格局指数分析该林场在这两个时期的景观类型和特征、景观格局的变化以及人为干扰对林区景观格局的影响。同时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运用相对生长法建立的生物量模型,估算林区内主要森林类型碳储量的大小和变化。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人为干扰对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而且为今后林区建设、林业资源保护和准确评估森林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数据和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1. 火地塘林区在20 世纪6、70 年代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及皆伐后,经过多年的自然更新和人工种植等抚育管理措施的实施,森林已基本恢复。到1988 年止,有林地面积已占到林区总面积91.32 %。这说明了该区域森林植被在受到干扰后可以恢复,而且恢复状况良好。这为我国目前实行的天然林保护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2. 根据建立的景观分类原则,将火地塘林区1988 年的次生景观进行了四级划分。其中一级景观中包括10 类景观要素,24 个斑块;二级景观中包括11 类景观要素,共35 个斑块;三级景观中包括23 类景观要素,85 个斑块;四级景观中包括38 类景观要素,110 个斑块。3. 通过对各级景观要素的斑块、面积和周长特征及异质性进行分析得出,次生景观中有林地面积占整体景观面积的91.32 %,周长是林区总边界长度的93.15 %,斑块的破碎化程度低,成为一级景观的基质;二级景观是在一级有林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而天然次生林是表现二级景观特征的主体,由于人为干扰出现的人工林景观类型的破碎度大于天然次生林的;三级景观按照林分类型对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进一步划分,其结果是在次生混交林景观要素在面积、周长特征和优势度上均与纯林景观要素有明显的区别,混交林是控制三级景观特征的主要景观要素;四级景观中,硬阔叶混交林成为表现景观特征的主体。4. 次生景观空间格局中,各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具有垂直异质性,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带,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特征是不同的。在<1600 m 的海拔范围内,是以天然硬阔和软阔混交林为主要的景观要素类型,其所占的面积和多样性指数居所有要素之首,是这一海拔高度带控制景观类型的主要要素;在1600 m~1800 m海拔带中,天然
其他文献
针对我国天然砂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以机制砂为细骨料,并采用外加剂功能组分复配,复掺粉煤灰和矿粉,设计制备出一种基于机制砂的C60高性能桥梁混凝土。结果表明,该高性能桥梁
通过对分子筛性能进行测定和对比分析,筛选出符合高压合成氨工艺液氮洗的分子筛。然后建立侧线试验装置对分子筛进行在线运行试验,所选分子筛符合干燥净化合成气的工艺要求,
介绍了焦炉气的典型组成和可用于焦炉气制合成气的工艺。详细阐述了焦炉气非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气装置的工艺流程,并指出了其优缺点。
超薄磨耗层是公路预防性养护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热拌超薄磨耗层混合料由于生产施工温度较高,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使混合料老化严重、性能下降。通过在高黏沥青中添加
本文立足于萨特的主要戏剧作品,结合其哲学思想,尤其是《存在与虚无》中所体现出的思想,对他的戏剧作品进行哲学透视,并理论联系现实,探讨其在当今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文
光学自由曲面元件具有独特的几何结构和光学成像效果,能够显著缩小所在设备的结构,减轻设备重量,提高光学成像质量,表现出了优于传统光学元件的优越光学性能,在航天航空、空间光学
为评价烧结脱硫灰在沥青路面中的适用性,推动烧结脱硫灰处置问题的解决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获得烧结脱硫灰主要元素和物相组成,从0%,50%,100%
本系统面向的客户为东北地区一家规模较大的教育机构。该教育机构不断发展,业务范围不断增大,教师员工不断加入,客户群体不断增多,带来了由于数据量逐渐增大与人工处理繁琐等原因
线控技术最初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将其引入到工程车辆领域,对于提高工程车辆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高速行驶的动态特性,降低系统能耗,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
分析了马氏体不锈钢螺栓材料0Cr13Ni5Mo、0Cr16Ni5Mo和0Cr17Ni4Cu4Nb的疲劳性能和力学性能,提出了马氏体不锈钢螺栓替代合金钢螺栓的可行性,得到了升降法计算的疲劳极限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