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电脑阅读、手机阅读、纸张阅读条件下,引起的调节反应的差异。探讨不同阅读条件下视标的距离、亮度、动静状态的不同对调节反应的综合影响。方法:
1、选取30位受试者,屈光参差<1.50D,双眼矫正视力≥20/20,排除眼疾、双眼视功能及眼球运动异常,高中文化水平以上(年龄为23-28周岁,平均年龄为(24.91±1.56)岁,男17人,女13人,屈光度为+0.25D~-6.00D,其中正视2人,近视28人)
2、分别使用电脑、手机、纸张提供阅读视标;
3、GrandSeikoWAM5500红外自动验光仪测调节反应;
4、受试者经主觉验光后戴镜全矫,分别阅读电脑屏幕正常亮度、电脑屏幕较暗亮度、手机屏幕、纸张上的段落文字,以及视屏游戏视标30s,连续测量调节反应。电脑屏幕距离人眼50cm,手机和纸张距离人眼33cm;
5、将结果进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阅读条件对人眼调节的影响。
结果:
1、不同条件下的阅读均表现为调节滞后。
2、电脑屏幕高亮度下的调节滞后为(0.52±0.24)D,纸张视标下调节滞后为(0.73±0.28)p,手机视标下调节滞后为(0.72±0.29)D。电脑亮屏幕下的调节滞后显著小于手机和纸张视标下的调节滞后量(P<0.05),且均有统计学差异,而手机和纸张视标下调节滞后量无统计学差异(P=0.863)。纸张和手机视标下的调节波动量略大于电脑视标下的波动量,但无统计学差异。
3、电脑亮视标下调节滞后量为(0.52±0.24)D略小于电脑暗视标下的调节滞后量(0.56±0.25)D,但无统计学差异(P=0.598)。电脑屏幕亮视标下的瞳孔大小为(3.7±0.6)mm,显著小于电脑屏幕暗视标下的瞳孔大小(4.1±0.7)mm(P=0.028)。
4、视屏游戏视标下的调节滞后量(0.57±0.27)D,大于电脑亮视标和电脑暗视标,且与电脑暗视标更为接近,但三者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游戏视标下瞳孔大小与电脑暗视标更为接近,并比电脑亮视标下瞳孔大,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近距离阅读电脑、手机、纸张视标均引起调节滞后。
2、综合亮度、距离等因素的设定和分析,正常使用电脑情况下,调节滞后与使用纸张、手机相比并不会增大,反而相对较小。手机和纸张视标相比,两者的差异不明显。
3、将屏幕亮度调至“护眼”亮度并没有显著改变调节反应,或者在一定的亮度范围内,这种影响并不明显。
4、短暂的动态视屏游戏与文字阅读相比并不会导致调节滞后程度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