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产区郏县红牛生态差异性分析与保种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zhide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和形态学标记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产区郏县红牛的生态类型进行研究,旨在从分子遗传水平和形态特征上调查清楚郏县红牛最新的遗传多样性情况,探究同一品种在不同生态型的遗传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保种建议,以期为郏县红牛品种资源的保护、开发及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采用19个微卫星位点在保种场75个个体中共检测到20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10.95个;在中心产区75个个体中共检测到190个等位基因,平均各位点为10个;在边缘产区31个个体中总共检测的等位基因数为151个,平均每个位点7.95个。说明所选的微卫星位点在三个群体中多态性均较好,适宜群体间遗传关系的分析。(2)综合不同群体的优势等位基因,可知三个不同产区的优势等位基因都不尽相同,由于不同产区郏县红牛所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致使群体遗传结构也产生了较大差异。(3)分析了不同产区群体间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平均观察杂合度、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其中,保种场群体内分别为0.903、0.995、9.878、10.95、0.888;中心产区分别为0.896、0.987、9.136、10、0.879;边缘产区分别为0.880、0.997、7.342、7.95、0.851。可见,保种场各指标都高于中心产区和边缘产区,分析发现,这与三产区的生态类型紧密相关。(4)方差分析显示:中心产区与保种场两郏县红牛群体间仅在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上呈显著性差异(0.05>P>0.01),而边缘产区郏县红牛群体与中心产区与保种场群体间在各指标上均为极显著性差异(P﹤0.01)。三个不同产区的异与其地理分布有较大的关系,郏县红牛在河南省丰富的生态条件下分化出了独有的生态型,因此各群体在与生态适应性密切相关的一些遗传多样性指标上存在较大差异。(5)分析遗传分化系数所得Fis和Fit值均为负值,表明三个产区郏县红牛群体内杂合体较多,近交程度尚且不严重。各亚群间分化较弱,进一步表明三个产区郏县红牛已经在遗传水平上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依据不同地理位置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类型。(6) Nei氏标准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表明,中心产区郏县红牛群体与保种场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小,亲缘关系较近,首先聚在一起,然后两者再与边缘产区群体聚合。这与三个产区的生态地理分布是一致的,说明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7)各体尺指标对比显示:中心产区与边缘产区在各方面体尺特征上均高于保种场,其中以中心产区所测得体尺指标数最大。从生态类型上来看,地理因素和生产环境也是影响郏县红牛体尺指标差异的重要原因,(8)毛色与角型统计结果显示,各产区在郏县红牛群体在外貌上均有细微差异,但由于本实验在采样过程中尽量选取相对纯种的郏县红牛进行研究,因而,虽然各产区的个体间在毛色上会有所差异,但都能代表郏县红牛较为本色的外形特征。这说明郏县红牛作为中国优良的地方良种牛品种,保持了较好的形态特征,更证明了郏县红牛这一品种的稳定性。(9)不同产区郏县红牛的表型差异与分子遗传基础的差异是一致的,可见,在长期的地理隔离和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郏县红牛已形成了稳定的地方生态品种。(10)提出保种建议:保种场产区郏县红牛群体最需优先进行保种,但也不能忽视位于边缘产区,对这一群体也应保持重视。应做好种质资源分析,加强饲养和管理,以便更好的保护郏县红牛这一优秀的役肉兼用型牛品种。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