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迪士尼公司从1955年建成第一座“迪士尼乐园”大获成功之后,致力于“迪士尼乐园”的全球化推广。1989年国内第一座“锦绣中华”建完开园,在第一年收回投资成本1亿元,成为轰动一时的热点新闻。从此,中国开始建设主题公园。美国“迪士尼乐园”经过近60年的发展,不管是从文化品牌,动漫形象,发展模式,产业链完整程度还是营销策略,跨文化传播经验或服务质量上都处于全球顶尖地位,现正处在平稳的发展期。中国主题公园,经过二十年左右的发展,虽然已经在大力学习和模仿国外主题公园的发展经验和模式,但是由于历史和文化等种种原因,主题公园不可持续发展的案例比较多。本文以西方经典主题公园“迪士尼乐园”和中国新兴第四代主题公园“方特欢乐世界”为例,从“编码解码”的角度对两者在文化品牌建设,动漫形象、文化传播策略、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搜寻对国内主题公园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和启示。文章从斯图亚特霍尔“三种意义解码方式”的角度详细分析了迪士尼乐园为什么在日本能够得到日本民众的大受欢迎;在法国却受到法国人民的顽强抵抗,遭遇挫折;在中国香港却又呈现不温不火的状态。旨在强调在体验经济时代,国内主题公园只有注重“全球化和本土化”这一对存亡与共的相互关系,才能面向世界走出国门,承担起传播优秀中国文化的重任。鉴于中西方的主题公园确实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从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及其“三种解读方式”力图纠正国内学界现存的两种极端看法,一是纯粹复制模仿西方主题公园,抛弃中国本土文化,忽视丰富的文化资源,造成对西方主题公园“亦步亦趋”;二是坚守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敢或不愿面向国际化,拒绝全球化,照搬古人古事,忽视全球化和本土化理念而形成的“井底之蛙”情况。本文借鉴传播学、旅游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翻阅大量相关文献,结合传统文化精要,共分为五部分,分析了中西方主题公园的差异及其原因。通过论证,力求在差异和原因中得出对国内新兴主题公园未来发展的一些启示,对中国主题公园与国际接轨做一点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