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社会学视野中的门宦研究——以北庄门宦为个案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西北伊斯兰教的门宦制度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首先,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宗教社会学的概念体系对“门宦”作些新的诠释,以期形成更科学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再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考察了门宦制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门宦教权体制的结构和运营方式及其社会功能等多层面、多角度的内容;由此,有助于从整体上能对“门宦现象”有一个新颖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采取深度访谈和文献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手段,通过对北庄门宦个案的质性分析,笔者认为,所谓“门宦”,是指以伊斯兰教基本宗教教义和礼仪功修为根本的信仰资源,在此基础上又受到了苏菲神秘主义思想的直接影响,进而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老人家(教主)—教徒”信仰关系为核心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结构较为严密的制度化信仰组织。门宦的教权体制结构是“老人家——热依斯(教权代理人)——阿訇——教徒”的金字塔型的层级式结构,其中“老人家”、“热依斯”、“阿訇”、“教徒”处于不同的权利位点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动。门宦教权的突出特点是“老人家权威制、教权世袭制、教权层级制”,它的运营方式是通过—系列特殊的宗教功修礼仪来完成的。此外,门宦还发挥着正负两方面的社会功能,其正功能主要体现在精神慰藉、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方面,相应地也有三个方面的负功能,即相信宿命而逃避现实、易于形成保守主义的价值观及导致信徒出现偏离的社会行为,引发教派矛盾或冲突,进而促使社会解体,由此得知,门宦的社会功能具有明显的两重性特征。  然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门宦教权体制的结构也发生了转变,即由原先结构较为严密的金字塔型的层级结构转变为松散的菱形结构,“老人家——教徒”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老人家权力本为相多元权利主体发展的趋势。而导致发生这一结构性变迁的动力要素就是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对基层宗教生活的有效介入。  最后,本项研究主要利用了笔者在甘肃东乡和西北某县一些门宦管理者和信仰者访谈的个案分析,展示了西北伊斯兰教门宦的教权体制结构、运营状况和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内容。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不同代的农村居民对待亲子关系的态度,调查地点选择在山西省绛县D镇C村,调查对象为该村具有当地户口的18岁及以上非学生人口,共250人。在参考研究对象人生发展
该研究是在对湖北省洪湖市的三个村居民生活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所作的描述、评价以及对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因素的初步探讨。
该文试图以济南市为例,对现阶段城市社区老年志愿服务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力求探索其后更为深刻的社会底蕴和学术价值.该文采用文献法对课题的研究背景进行梳理,运用问卷调查
本文研究的是一个地处西北偏远山村“过圣诞节”而引发的文化冲突问题。作者对发生在营村的“乡村居民过圣诞”的现象进行了实地参与与仔细观察,并围绕基督教文化的传入所引发
房产私有化后获得房产经济自主权的业主,权利意识逐渐上升,这些相对分散而异质化的城市业主,围绕与自身产权相关的合法权利,展开了维权的漫漫长路。而在当前的中国社会,种种正式与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从角色转换这一视角,以长沙市YH区GS村的失地农民为调查对象,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角色转换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失地农民角色转换的现状、影响因素及讨论是本文要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