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表达——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e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一体化’’和“城市化”的时代浪潮中,提高“软实力”以及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作为艺术和文化载体的建筑也应该为弘扬民族文化和加强民族凝聚力作出应有的贡献,现代建筑的民族化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环节。怎样才能设计出兼具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建筑作品?本文对苏州博物馆新馆从中国现代建筑民族性表达的角度进行剖析,试图探究出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途径。 论文首先回顾了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化历程,指出苏州博物馆新馆具有的典范意义。接下来论文对新馆作为现代建筑彰显其民族性特征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一是寓现代的建筑材料和几何造型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土木结构”形式,具体表现在采用群体化布局、大屋顶、庭院、墙体等元素;二是寓现代建筑空间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具体体现为用庭院、厅堂等传统建筑元素构建“透明性”空间。再接下来论文从思想和教育的高度对贝聿铭将现代性和民族性成功结合的原因进行分析。 最后论文概括总结了新馆成功设计对中国现代建筑民族性表达具有的普遍参考意义:考虑到建筑艺术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我们应当以现代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从现代艺术特别是从立体主义绘画中寻找灵感,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设计具有“现代性”的建筑作品;考虑到建筑艺术具有“传统性”特征和建筑要与周围环境协调的原则,在我国新时期的建筑设计当中,特别是古建筑周边区域、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设计中,我们的作品应当体现“民族性”,这就需要深刻把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特征和精神文化内涵。如何将“现代性”和“民族性”很好地结合,设计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建筑?苏州博物馆新馆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新馆是中国现代建筑民族性表达的典型例证,其成功设计,为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内进行中国现代建筑民族性表达提供了参考。为加强我们的城市文化建设以及提高我国的“软实力”乃至提高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贡献了力量。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藏族题材工笔人物画创作发展至近代,以西藏1951年和平解放为转折点,藏族题材工笔人物画创作经历了历史传承、政策约束、文革十年和改革开放的影响。随后,这块“神秘的土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