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不仅使美国经济遭到二战以来最大程度的重创,也使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的蝴蝶效应在全世界爆发。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负面影响的不断扩大,对资产证券化的质疑开始成为焦点——到底还要不要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到底如何才能稳健地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都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所热切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毋庸置疑,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源于美国次级贷款的证券化。但资产证券化是否必然会制造风险?到底是资产证券化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了资产证券化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命运,也决定了其未来的中国之路。在这样的国际经济背景下研究资产证券化相关问题对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金融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金融创新的历史,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资产证券化,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被认为是近4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快的金融创新之一。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以及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还没有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这既与国际水平存在显著差距,也与中国巨大的资产证券化潜在市场规模不相协调。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创新,在我国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信贷资产证券化目前处于第二阶段试点,而企业资产证券化在第一阶段试点结束后,因信用增级方式、风险隔离等多方面的原因一再推迟,加之美国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中国资产证券化面临着政策与制度的“双重瓶颈”。中国资产证券化之路可谓是任重而道远。本文旨在通过对该金融创新产品的基本理论、发展历程、国际经验及其在我国的实践创新的研究,深入分析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为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与改革措施。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着重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国际经济形势和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国内背景,对国内外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简要综述,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向与思路,分析了研究的主要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理论。从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内涵、机理、分类、参与主体、运作流程、结构安排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旨在为下文的论述做好理论铺垫。第三部分,资产证券化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对美国、欧洲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以及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的认真考察,总结出他们的经验,并加以借鉴。资产证券化发源于美国,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和支持美国政府的住房制度改革。由于其具有提高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以及转移和分散信贷风险的特殊功效,有利于金融机构加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防范信用风险和提高金融资产效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继采用并发展了这项金融创新技术。目前,可供证券化的资产已覆盖企业应收账款、租金、版权专利费、信用卡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消费品分期付款等多种具有未来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的金融资产,资产证券化已发展成为全球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潮流。世界各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经验,不仅给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在国际经验基础上,深度分析资产证券化的中国实践。回顾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并重点剖析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试点情况以及第一阶段试点的基本情况工作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中国资产证券化法律与监管问题研究。对我国目前资产证券化发展中面临的法律与监管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第一,法律层面。目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活动刚刚起步,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法规也陆续出台,但由于资产证券化参与的主体众多,交易行为涉及诸多法律关系,且运作过程极其复杂,国内法律制度对这一新兴金融产品的规制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因此,该节分析、研究了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依据、法律关系及现行的法律障碍,旨在对国内资产证券化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第二,监管层面。我国的资本市场历来受到国家的严格监管,不论是发行股票,还是发行企业债券,均须获得管理部门的批准。资产证券化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新型融资工具和手段,更应对其加强监管。本节从分析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入手,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理念、监管主体和目标、方式和内容等进行了讨论,最后通过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对中国资产证券化进行反思。第五部分,中国资产证券化会计与税收问题研究。对我国目前资产证券化发展中面临的会计与税收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第一,会计层面。分析了我国有关会计规定和会计准则的发展概况,主要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同时从会计要素定义、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报表合并与信息披露等方面论述了资产证券化的会计问题,最后对中国资产证券化现行会计制度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完善建议。第二,税收层面。在实务操作中,资产证券化会涉及很多具体问题,税收是其中一个关键。明确资产证券化在其所涉及的环节中是否需要承担以及承担多少税收负担,对于大金额的且在我国作为新生事物的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而言,十分迫切且必要。同时它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价值评估也至关重要。本节分三部分分析,在纳税环节角度的分析中提出了在资产证券化的不同环节所涉及的具体税收问题;在纳税主体角度的分析中对当前中外资产证券化操作涉及的具体税收问题进行比较;最后针对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一些建议。第六部分,中国资产证券化定价问题研究。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证券的定价问题是解决资产证券化的关键一步,它决定着发起人、特设机构和投资者等主体的利益分配,也是资产与市场的连接点,所以证券的定价是否合理不仅关系着证券能否顺利发行以及证券的正常流通,而且还关系着发行中的各个主体的利益问题。我们需要在借鉴国外已成熟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选择建立适合我国自己的资产的定价模型。本文介绍了国外几种主要的资产证券化定价模型,并分析每种模型的优缺点,然后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分析目前影响我国资产证券化定价的各种因素,最后根据分析的实际情况和各种模型的优缺点选择出适合我国的定价模型。第七部分,中国资产证券化的未来发展。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发展对中国的重大意义及发展时机问题,阐明了现阶段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与充分性,并针对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与改革措施。次贷危机是资产证券化滥用的结果,但资产证券化本身并没有错,错误的是它被不恰当的利用。资产证券化的引入,不仅不会增大系统风险,相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金融风险的累积,提高金融安全。积极推进中国资产证券化实践,将有利于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促进消费,有利于资本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改善中国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有助于为投资者提供较低风险的投资选择,有助于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因此,对于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的风险要全面客观认识,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证券化业务相关工作。在总结国际经验教训并结合国内试点工作基础上,加强专业化监管,注重制度建设,推进相关法规的修改和新法规的制定,为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