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区划的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gh1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通过各种生物和物理过程直接和间接地为人类社会提供多种关乎其生存和发展的产品(Goods)和服务(Services),这些产品和服务统称为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它们的可持续供给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重要性不了解,以及传统商品市场对其价值的过分低估或者完全忽视,导致人类盲目地、掠夺性地开发和利用这些产品和服务,致使许多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遏制生态系统的退化趋势,维护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将自然科学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动态评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制定差异化的生态补偿标准,对有效地管理生态系统服务、制定合理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以江苏省苏锡常地区(苏州市、无锡市和常州市)为例,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分析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农业用地减少、城市扩张和湿地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结合物质量与价值量评估法,建立了苏锡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和方法,定量探讨了县域(市、区)尺度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的空间差异性,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人口密度的差异性和城市扩展的空间差异性等因素,构建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区划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情景分析计算、比较不同未来发展和保护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权衡和协同关系,探讨得出不同分区下,各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最均衡的未来发展和保护情景模式,最后以县(市、区)为补偿单元,提出了基于机会成本、直接成本和公众支付意愿的分区分方案的差异化生态补偿标准。本研究采用1995年~2010年四期遥感数据,对苏锡常地区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6类用地类型中,农业用地、湿地和建设用地发生了明显的时空变化,相互之间转换明显。湿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来自退耕还湿,湿地面积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建设用地的侵占。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 119.51%,且扩张呈持续增高的趋势,其中2005~2010年期间扩张最明显,扩展强度最大的地区发生在苏州工业园区,以苏锡常的中心城区为中心扩散式、连片地的方式向外扩张,而湿地面积的扩张只能往中心城区的外围发展。同时,随着建设用地的扩张,湿地斑块数量由3276个增加到3347个,湿地破碎化程度加剧。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2000年为基准年,评估探讨了 2000年~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增量的空间差异性。苏锡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145亿元,主要来自供给服务价值的增加;随着供给服务价值的增加,调节服务价值和支持服务价值相应减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增量最多的区域为溧阳市、吴中区和宜兴市,最少的为苏州工业园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在空间上表现出从研究区中部向外围扩散式增加。在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估算的基础上,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聚类分析和情景分析等方法,将研究区划分为四个区,分别为协同发展区、生态涵养区、生态退化区和经济发展区。其中前两个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为正,即为生态输出区——生态系统服务提供区,主导服务为物质生产;后两个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为负,即为生态输入区——生态系统服务消耗区,主导服务为气体调节。通过情景分析得出,保护与发展兼顾情景最优,四个分区下8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最均衡。针对上述的分区结果和情景分析结果,结合机会成本、直接成本与公众的支付意愿估算,探讨提出在最优发展情景下各个分区的生态补偿标准。生态系统服务输出区的生态补偿标准包括了三方面,一是该区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损失的机会成本;二是生态建设所需投入的直接成本;三是生态环境改善所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其中,机会成本最低,而直接成本最高。综合三方面的价值,协同发展区应得到的补偿标准约为19亿元/年,生态涵养区应得到的补偿标准约为8亿元/年。生态系统服务输入区的生态补偿标准包括了两方面,一是该区域公众愿意为生态改善支付的费用;二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发展经济所减少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其中,公众的支付意愿较高,且离太湖湿地资源越近,公众的支付意愿越高,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较低。综合两方面的价值,生态退化区应支付的补偿标准约为220~225万元/年,经济发展区应支付的补偿标准约为6~733万元/年。对生态补偿的可行性分析结果显示,生态系统服务输入区的生态补偿值占年均国民生产总值(GDP)比值并未超出地区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3%),说明生态系统服务输入区完全有能力进行区域间补偿,补偿标准制定合理且具有操作性。
其他文献
目的:对粘红酵母菌Rhodotorulaglutinis SWJS-JM1色素及胞外多糖成分进行提取,检测两类活性物质抗氧化和免疫调节活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提取粘红酵母菌R.glutinis S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
会议
消能减震技术主要通过在建筑物中安装消能设施来减弱地震响应,使房屋结构的安全系数得到提升。其中黏弹性阻尼器不仅能够给结构提供刚度还能附加阻尼,对地震和风振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加之其性能稳定价格低廉等许多优点因而在减震结构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对发展成熟中的黏弹性阻尼减震结构的设计方法,其中结构中阻尼器参数的优化以及阻尼器在结构中位置参数问题仍然具有很大的工程应用研究价值。因而,本文针对阻尼器参数问题进行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当今社会极具影响力的关键技术之一,在环境监测、工业控制和智能家居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WSN是由大量节点通过自组织
随着智能家居的发展以及组网技术的不断完善,家居的智能化已经走进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智能酒店就是其中之一。随着人脸识别技术不断完善,实现人证合一是当今智能酒店的发展
目的:探讨Mimics软件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辅助穿支皮瓣移植的临床效果及影响皮瓣大小设计的相关因素,并比较传统布样设计与 Mi
纳米线是一种高纵横比的新型一维纳米材料,相比宏观材料具有更加优良的机械性能。银纳米线作为其中一种导体纳米线,具有极佳的导电性、导热性与纳米光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领域、航空航天领域以及生物医学领域。纳米操纵是指通过各种设备或技术实现对纳米材料的可控移动。其中,银纳米线操纵在超高灵敏度电热传感器与电池技术方面有着极大的应用潜力,例如基于纳米操纵技术组装银纳米线传感器或组装银纳米线阵列,以大幅提高
金刚石压机的精准压力控制对人工培育金刚石的品质和产量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现有金刚石压机补压方案存在的不足,为了提高补压控制的精度,结合金刚石生产中保压工艺的需求,提
本实验选用陕西南部常见的白及种子为研究材料,首先对白及果实形态与结实率的关系、贮藏条件与种子活力关系进行了研究,另外比较固体、液体培养基对种子萌发影响的差异,并进
为加深认识我国观测资料对数值预报的影响,本文采用基于伴随的预报对观测敏感性(Forecast Sensitivity to Observations;FSO)方法,构建了FSO系统,评估2018年7月-8月国家级地面自动站、探空和风廓线雷达观测对华东区域12小时预报的影响,并初步讨论台风预报对观测的敏感性。取得的主要结论为:(1)三种观测对减小12小时预报误差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探空观测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