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贮秸秆活性炭制备及改性对两种典型抗生素的吸附

来源 :山东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 H3PO4活化法,以玉米秸秆为原材料制备活性炭。为了提高秸秆活性炭吸附性能,研究了青贮改性秸秆制备活性炭,以及丁二酸改性青贮秸秆活性炭的制备。并进一步研究了对水中环丙沙星及阿莫西林的吸附。  本文所列五种活性炭分别为秸秆活性炭(AC-1、AC-2),青贮改性秸秆活性炭(AC-S1、AC-S2),丁二酸改性青贮秸秆活性炭(AC-SA)。在制备工艺上,AC-1与AC-S1分别是在原料与磷酸浸渍比1:2,活化时间为10h,炭化温度450℃下,炭化时间1h时制备而成。AC-2、AC-S2和 AC-SA采用响应面法(RSM)中心组合(BBD)设计实验方案,优选实验方案为炭化温度584℃,原料与磷酸浸渍比1:1.9,改性剂丁二酸投加量0.005 mol/g,炭化温度1h制备而成。  对所制备活性炭进行比表面积与孔径等物理指标分析,AC-1比表面积为1091.22m2/g, AC-S1为741.63m2/g,AC-1活性炭兼具微孔和中孔,AC-S1大部分是微孔。AC-2比表面积为1455 m2/g,AC-S2比表面积为1521 m2/g,AC-SA为1347 m2/g,三种活性炭兼具微孔和中孔。对活性炭进行扫描电镜(SEM)分析,AC-1表面比较光滑,孔径较大,AC-S1较为粗糙,附着酸性官能团。与 AC-S2、AC-2相比,AC-SA表面含有较多附着物,推测原因是活性炭表面有残留的丁二酸。Bohem滴定与红外光谱(FTIR)分析发现,活性炭表面均含有羧基、内酯基、酚羟基和羰基等官能团。AC的酸性官能团含量远低于AC-S1,酸性官能团含量:AC-SA>AC-2>AC-S2,与红外光谱分析结果相一致。  AC-1及 AC-S1均能有效去除水中的环丙沙星,AC-S1去除效果更好。吸附量分别为323.70 mg/g和407.75 mg/g,去除率分别达到63.85%和80.58%。吸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吸附12h左右到达平衡,二者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用Langmuir模型来分析吸附情况更适合,两种活性炭主要为单分子层吸附。pH值对吸附效果有较大影响,在pH=5-7时吸附效果较好。分析吸附过程中可能存在静电作用、阳离子交换、π-πEDA等作用。  AC-2、AC-S2及AC-SA均能有效去除水中的阿莫西林,AC-SA去除效果更好,吸附量为45.60 mg/g,去除率达到90.96%。AC-2与AC-S2吸附效果差不多,吸附量分别为38.84 mg/g和39.69 mg/g,去除率分别达到77.99%和78.36%。吸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吸附6h左右到达平衡,二者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吸附等温模型更适合用 Langmuir模型。活性炭主要为单分子层吸附,其中AC-SA有部分多分子层吸附。pH值对吸附效果有较大影响,在酸性条件下吸附效果更好。分析吸附过程中可能存在静电作用、阳离子交换、π-πEDA等作用。
其他文献
文章基于扎根理论,整理收集了58个已结案的医疗保险欺诈刑事案件的文本资料,构建了医疗保险欺诈行为理论模型.该模型显示:主体特征和欺诈能力是医保欺诈的内部前提条件.医保
由于国际法学科具备涉外的天然属性,双语教学逐渐成为该类学科的发展趋势,在国内各大高校相继展开.目前,国际法双语教学模式尚处于学科体系建设的初级阶段,有关研究较为宽泛
本文通过循环伏安法、单程线性伏安法、恒电位电流-时间测试等电化学方法对某电解液中镍电结晶行为及形核模式;并温度、pH、十二烷基磺酸钠和由糖精钠、1,4-丁炔二醇、十二烷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客观的对区域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不仅有利于人们及时了解环境状况,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利于预测未来生态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侦查指挥人员系统认知与系统策划,是侦查指挥人员有目的 、无遗、有序、多角度、多方式、实时动态地认知案件与侦查相关信息,并在整合分析的基础上,优化抉择与确定侦查时间、
值班律师制度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该项制度于试点推行期间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影响了司法效果.基于此背景 ,文章对值班律师制度进行研究,从制度的概念界定
依法行使违纪处分权是依法治校的基础,违纪处分权的行使关系到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护.文章先分析违纪处分权的法律性质,再对高校实施违纪处分权的现状并结合实际案例,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国际法的发展呈现多样化和碎片化,不断复杂的国际交往要求国际法体系的统一和有序.基于国际社会的平权特点,传统观点认为,除了强行法以外的国际法规范都平等适用,但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