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社区治理问题研究 ——以丁村为例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ever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末以来,中国西部地区各省份组织实施了规模不同的生态移民项目,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这些地区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还使生态脆弱区、生态恶化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生态移民意味着社会关系的深刻调整、组织方式深刻变革以及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重大转型。生态移民搬迁后,社区结构处于不断重组之中,社区秩序呈现出传统村庄秩序延续与现代法理秩序重构的共生格局,落后生产方式与先进生产方式并存、传统礼治习俗与现代生活规制并存。生态移民社区逐步从稳定的村庄秩序走向变动的社区社会,社会关系出现分化、差序格局开始消解、价值观念发生改变。骤然变迁的环境,一方面使一些移民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使政府社区治理面临新的挑战。基于挂职丁村的工作经历,笔者观察到生态移民搬迁后,移民出于生存发展动机,形成了两个异质空间的秩序:一是返回原村庄生产的秩序,在治理过程中,以正式国家和行政制度为前提的外部力量嵌入到原村庄秩序,引发了原村庄传统的自发性抵抗,导致国家规制与乡村秩序的冲突;二是居住在新社区生活的秩序,在治理过程中,以传统乡规民约和宗族制度为特征的村庄内部力量嵌入到重构后的社区秩序,受到社区外生秩序的排斥,引起传统礼治秩序与现代法理秩序的冲突。透过这两个秩序的冲突,指向一个核心问题:生态移民社区治理在城乡秩序中的失衡。本研究以丁村生态移民搬迁后形成的新社区作为个案,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综合“自下而上”底层结构主义逻辑和“自上而下”政策建构主义范式,立足于移民在原村庄和新社区两个异质空间生产生活的秩序为主线,以基层政府在不同空间场域的治理逻辑为辅线,分析了生态移民社区面临的治理困境,提出基于城乡共生空间“互嵌共治”的治理模式,并尝试性建构起“政治共识、经济互惠、文化共融、社会共建、生态共治”的“五位一体”共生秩序。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来展开:第一部分为导论。首先,阐释选题缘由,明确本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其次,对生态移民社区治理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观点等方面展开述评,提出本文的研究空间。第三,阐明本研究的逻辑思路和研究内容,指明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资源来源,并指出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理论工具建构。首先,厘清本文的核心概念。其次,系统阐述了人口迁移理论、有关发展的理论和治理理论,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最后,阐述了本文运用的“行动——结构”分析框架。第三部分为案例背景分析。主要对生态移民社区的历史演进进行描述,为论文奠定现实基础。一是从人口构成、文化习俗、资源禀赋、传统生计等方面阐述生态移民搬迁前迁出村落的基本概况。二是对生态移民搬迁过程进行了描述性分析,介绍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背景和推进过程,指出基层政府通过构建民主决策情境、压缩公共讨论空间、利用传统村庄伦理等“策略行政”,获得政策目标的实现。三是对生态移民搬迁后社区的现实境遇进行了分析,指出移民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生计空间等方面的变迁。第四部分为生态移民社区的治理困境分析。主要分成两章内容(第三章、第四章)进行分析,第三章是研究原村庄场域的内生秩序存在的治理困境。生态移民搬迁后,维系原村庄秩序的村级组织退出了村庄的正式治理,基层政府行政权力的嵌入无法消弭村庄社会内生秩序的运行空间,使原村庄社会出现权力关系失衡、资源分配失序、经济生产失调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村庄治理陷入“外嵌内治”的困境,突出表现为村庄社会的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资源分配中的精英俘获现象和移民自发秩序的差别化生产。第四章是研究新社区场域的外生秩序存在的治理困境。生态移民搬迁后的传统资源被移民移植到新的社区社会之中,形成了自我服务的治理体系,积极面向的传统资源被外生秩序所吸纳,消极面向的传统资源则与外生秩序发生冲突,造成社区治理“内嵌外治”困境,突出表现为政府建构的权威控制与反控制、底层弱者身份的政治抗争以及政府主导产业的规划现代化。第五部分为“互嵌共治”治理模式的提出与城乡共生空间秩序建构。首先,论述了生态移民社区治理的共治逻辑。其次,从“对称性治理理念、互惠性治理理路、共生性治理格局”三个维度阐释了“互嵌共治”治理模式。最后,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维度建构了“五体一体”共生秩序框架。第六部分为结论。主要对本文进行全面总结,得出研究结论。通过综合以上分析,研究发现:1、以治理生态和贫困问题为目的的生态移民项目的国家政策输入打乱了传统原始村庄的秩序结构,引发生态移民社区的秩序变迁。生态移民是政府主导下的国家治理工程,在国家权威话语生产中,代表村庄利益的村民自治失去了独立性,地方政府刻意建构的民主决策情境,压缩了公共意见的自由讨论空间,最终在村民以人情伦理为处事原则下通过举手表决的一致同意获得政策目标的初步实现。移民搬迁后,原来维系村庄秩序的传统资源逐渐消退,而新的社区秩序还尚未完全生成,生态移民社区由原来稳定的村庄秩序走向变动的社区冲突。2、原村庄场域的秩序是内生秩序,它与外嵌的行政力量产生抗拒,导致原村庄陷入“外嵌内治”的治理困境。“外嵌内治”是以正式国家和行政制度为前提的外部力量嵌入到原村庄秩序中干预村庄治理,受到原村庄内生秩序的抑制而无法完全施加对村庄非正式治理的影响,原村庄治理秩序主要依靠村庄内部力量非正式制度来维系的一种状态。“外嵌内治”困境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困境;二是精英俘获的困境;三是差别化生产的困境。3、新社区场域的秩序是外生秩序,它与内嵌的村庄传统发生冲突,导致社区陷入“内嵌外治”的治理困境。“内嵌外治”是以传统乡规民约和宗族制度为特征的村庄内部力量嵌入到重构后的社区秩序中干预社区治理,受到社区外生秩序的排斥而无法完全施加对社区正式治理的影响,社区治理秩序主要依靠社区外部力量正式制度来维系的一种状态。“内嵌外治”困境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权威控制与反控制困境;二是弱者身份抗争困境;三是规划现代化困境。4、“互嵌共治”模式是解决城乡社区治理失衡的恰当方案。“互嵌共治”治理模式是将乡村社会(村庄)和城市社会(社区)纳入共生治理单元,在公正平等的对称性治理理念下,通过开放合作的互惠性治理路径,实现“五位一体”的共生性治理格局。社区治理既依赖于正式制度的治理,也需要非正式制度的嵌入。生态移民社区作为还处于不断生长的新型城乡社区,必须作出相应的结构性调整,将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结构性因素,在新的场域空间重新获得合法性并转换成具有现代性导向的治理技术路线,使一些公序良俗吸纳到社区治理的正式制度之中,在形成制度认同的基础上培育起社区移民的现代制度意识。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人的迁移和流动,丁村生态移民社区的生成既是国家导向的结果,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作为新型城乡社区在治理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生态移民社区的治理必然会从冲突再次回归秩序。
其他文献
近年来,伴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工作的核心。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创新,通过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学生们的美术综合能力和素质。小学美术课程作为一门可以有效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小学美术文化鉴赏及其审美能力和小学美术陶冶情操的综合性课程,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和师生的重视。在实施新媒体的背景之下,很多学校和教
<正>2022法兰克福国际肉类加工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IFFA)于5月14—19日如期举办。展会期间,全球肉类和蛋白质行业参展商齐聚一堂,共同把握海量商机、拓展商贸网络、分享创新成果、开展业务合作。从产品的加工、包装和销售模式来看,本届展会的所有展品均遵循可持续、自动化及数字化的生产原则。同时,参展人员对于替代蛋白产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意味着替代蛋白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巨大的增长潜力。作
期刊
《国家赔偿法》中规定的追偿条款是其抑制违法功能的具体实现方式之一。实践中,国家追偿制度并未有效运转,反而陷入“休眠”。造成这一局面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目前《国家赔偿法》规定的由侵权机关负责的分散追偿模式并不合理,导致赔偿义务机关在追偿动力和能力方面都存在不足。考虑到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程序的不同,在不影响国家赔偿损害救济功能的基础上,应当选择由独立赔偿义务机关统一处理刑事赔偿和追偿事宜,并同时负责行
学位
学位
在建筑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早一批建筑已经接近设计使用年限,与此同时,不少建筑存在维修、加固、保护等问题,因此,寻找研究一种优良的加固方法来应对现目前存在的建筑问题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工程实例的分析,在问题层的上层层数不多时,通过混凝土置换法的启发,提出了混凝土柱局部置换与工字钢支撑相结合的方法,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保留核芯混凝土,将外围混凝土剔除并同时放入工字钢上下顶紧,最后浇筑时将工字钢留在柱内共同作用
在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中,获得最大利益规划是企业的生产目标,也是一家企业对自身的目标设定。而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石,能够帮助企业避免行业运作不当而发生的风险,促进企业平稳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经过成本生产、营销推广、收入回归等环节,实现最终利润。因此,在进行生产前项目预算,减少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开支,科学合理分配企业资源,减少生产成本支出。在各方面增强企业内部管理以及经济收入,切实提升
蝉鸣有余声,数学也有余声。数学的余声是用数学的经验去实现问题解决、探寻知识本源、追觅知识归宿。由扶到放,实现问题解决,这是做;由行到思,探寻知识本源,这是真做;从思生新,追觅知识归宿,这是产生新价值。
中国传统园林历经岁月的沉淀,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表现,是经久不衰又耐人寻味的诗意栖居场景,更是一种民族自信与民族身份的象征与表达。在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许多青年造园家重拾园林精神,将传统园林进行“现代转译”。董豫赣以自身丰富的园林知识和诗情画意的审美追求,将人们心底向往的自然山水与平淡的日常生活完美媾和,融合当下生活语境,建构当代城市山林,为当代失语的居住文化,注入了山水诗意。形成了董豫赣特有的造园
随着大数据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与培养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为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地了解社会对大数据人才的真实需求,该文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从招聘网站获取企事业单位对大数据人才的招聘信息,并从就业环境和行业岗位等角度进行统计分析,以便了解大数据人才的真实需求情况,以及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探讨面向社会需求的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