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CT)前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circulating tumor cell)变化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为新辅助化疗疗效提供早于传统方法的观察指标,有利于早期及时了解患者病情,为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6月-2012年7月经一次性组织活检穿刺针穿刺病理学确诊的Ⅱ-Ⅲ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56例。患者术前接受TEC方案新辅助化疗至少二周期,根据实体肿瘤反应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于化疗一周期后进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 PCR, qRT-PCR)检测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患者外周血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s, CK19)、小黏蛋白(small breast epithelial mucin, SBEM)表达水平,并采用单一与联合标记物的方法对CTC的检出情况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NCT前后CTC的变化情况与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1在56例乳腺癌患者中,新辅助化疗前CK19阳性率为41.1%(23/56), SBEM阳性率为44.6%(25/56),22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3例(13.6%)检出CK19阳性,2例(9.1%)检出SBEM阳性,20例健康志愿2例(10%)检出CK19阳性,乳腺癌患者和乳腺良性病变及健康志愿者组外周血中CK19和SBEM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新辅助化疗前联合CK19和SBEM检测可以将CTC的阳性率提高至64.3%,较单一CK19及SBEM标记物检出率显著提高(P=0.014;P=0.037);3新辅助化疗前外周血CK19及SBEM阳性表达与患者淋巴结状态(P=0.001;P=0.002)及临床分期(P=0.001;P=0.001)有关,但与患者年龄、肿瘤部位、大小、ER,PR,HER-2及Ki-67的表达情况无关(P>0.05)4与新辅助化疗前相比,化疗后CK19的阳性例数由23例减少到15例,CK19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化疗前为化疗后的5.861倍(P=0.001);化疗后SBEM阳性例数由25例减少到16例,SBEM的相对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化疗前为化疗后的6.376倍(P=0.000);5新辅助化疗后,56例患者的化疗总体有效率为62.5%(35/56),其中化疗前后CTC的检出状态为阳性-阴性、阴性-阴性状态的患者,临床有效率较阳性-阳性、阴性-阳性患者高(P=-0.004;P=0.002);6临床有效的患者CK19和SBEM的表达水平降低百分比明显高于临床无效的患(P=-0.007;P=-0.005)。化疗及化疗后均为阳性的患者,临床有效的患者CK19和SBEM的表达水平降低百分比同样明显高于临床无效的患者(P=-0.018;P=-0.014)。结论:1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可以检测CKl9和SBEM在乳腺癌外周血中的特异性表达,联合检测2个基因可以提高CTC的检出率;2淋巴结阳性,临床TNM分期晚的乳腺癌患者,CTC检出率高,而ER、PR、 HER-2及Ki-67这些预后因子的表达与CTC的检出率并无相关性;3新辅助化疗后CTC的阳性率及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新辅助化疗前后CTC的动态变化状态可能与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有关,提示新辅助化疗能够杀伤外周血微转移的肿瘤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