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歧义是任何一种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可能在语言的任何层面发生,从语音层面到语义层面,结构层而和语用层面。这也是将人类语言和人工语言进行区分的标志之一。有关歧义的研究有很多,但大部分是从语音,词汇,句法层面进行展开的,并且这些研究都无法对于“John saw Peter on the bus”类句子的歧义进行有效解读。因此,本论文首先将借助心理空间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从空间大小对比的角度,对此类句子的歧义进行解读。此外,论文还将试图总结此类句子出现歧义的可能条件和情况。
对于“John saw Peter on the bus”类歧义句型,假设动词产生的空间为V,介词短语建立空间P,现实空间为R。按照排列组合公式,一共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V,P都是虚拟空间②V代表现实空间,P代表虚拟空间③V代表虚拟空间,P代表R④V,P都代表R当V>P or或者V,P大小不定时,歧义有可能产生。
此项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歧义探索在语言理论和语言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于教师而言,此研究可以提醒他们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学习时,应关注语言形式,更要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对于学生而言,此研究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微妙复杂的联系,进一步形成综合的语言观,并从整体上来掌握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