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文学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h_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充的《论衡》作为一部哲学思想著作,学界对之已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论衡》所受到的关注则相对较少。在前人关于《论衡》的研究中,或是在各版本序、跋及一些文章中谈及其文章写法,或是更关注其文章理论,或是在散见的一些资料中谈及其文学思想,然而,皆未能全面系统地揭示出《论衡》的文学价值。基于此,本文从文学本体的角度出发,以“论发胸臆,文成手中”的态度对作为文学的《论衡》进行研究,意图揭示《论衡》的文学性。本文共分四章,包含引言和结语,试图较为系统全面地构建出《论衡》文学性研究框架。引言,指出《论衡》作为论辩散文具有文学性价值。对于《论衡》涉及文学方面的文献梳理与综述,具体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地域范围,在内容上从文学思想、文章观念、情感指向、散文艺术等方面着手,并说明本文研究的方法是重视文本细读、借鉴后世文学理论、运用互文性分析。第一章,《论衡》的文学思想,包括王充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下的文学思想两部分,通过对王充科学思想的分析,引发对其文学思想的思考,进而概括出王充写作的文章观念。就其科学精神来说主要是“疾虚妄”式的批判和“求真美”的价值取向;就其文学思想来说主要是为世用和求真实;就其文章观念来说主要体现在文章枢纽、修辞以及文学批评上面。第二章,《论衡》情感指向,包括得气之势发、失意之悲情两部分,展现《论衡》字句中或隐或显的情意、篇章结构上波浪起伏的气势,并通过对二者的揭示,点明《论衡》特有的文学性及王充对两汉之际豪强政治因素的忽略。第三章,《论衡》的散文艺术(上),包括文体形态、章法结构、论辩艺术三部分,呈逐层深入式演进,目的在于明晰《论衡》的文体形态、谋篇布局及论辩方法。第四章,《论衡》的散文艺术(下),包括修辞技巧的运用、文学风格的突显两部分,对《论衡》进行语言风格层面的分析,其中对文学风格的探究着重在风格的学术关系层面。结语,总结概括全文,既对绪论及四章内容做简明梳理,指出王充文章理念与《论衡》文章创作之间的关系,或符合或违背,又对王充及《论衡》的文学价值做扼要评价,指出《论衡》的文学研究依然存在发展空间。
其他文献
家住重庆市的冯大妈,每天都乘轻轨2号线出行。近日她发现,在炎炎夏日,乘客间起争执的情况明显多了起来,似乎人人都成了“火药桶”。每次乘车,冯大妈都刻意避开车门口,“因为这个位置太容易吵架了。”前几天,她就亲眼看到两个中年人因为不小心挤了对方一下,双方都不谦让,最后竟然大打出手。  近日,重庆市的米先生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接到快递员的电话。米先生估算着很快就能到家,就让快递员在门口稍等一会儿。但由于塞车
今年6月中下旬,《山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里面有一条规定,引得不少人关注。即:“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也就是说,以后年轻人想“啃老”,也得看父母点不点头。  关于这个话题,笔者进行了简单抽样调查,出人意料的是,有七八成老人称,情愿让孩子“啃”,并且表示在自己的帮衬下,看着子女一天天把日子过好,心里头踏实有盼头。对此,专家解释说:
学位
北京话的语音研究由来已久,这主要因为其特殊的政治和文化地位。前人的丰富成果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元音、辅音、声调,到音节、词语、句子,这无疑为我们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
在人类文化生活中,水是一个重要的原型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女子、道、生命是水意象的三个基本原型意义。三者在本质上是三位一体的关系,通过“混沌”这一中介统一于水原型
张思珍,旅美华人,美国莱思常春藤教育机构负责人之一。她与先生刘力明博士结合中美两国的教育之长来培养自己的两个女儿,使她们在高中毕业时都成功地被哈佛大学录取,并双双以高等荣誉优秀毕业生的身份从哈佛毕业。张思珍认为,家长需要发掘孩子的长处和兴趣,这是孩子成才的第一步,而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以及克服困难等“软能力”,则是孩子成功所应具备的优秀素质。  发掘孩子的长处与兴趣  “我和先生将培养
在现代汉语复合词研究中,语义一直是语言学界十分关注的课题。传统的词义研究只关注复合词的语法结构,而忽略对复合词内部语义关系的考察。但是,语法结构关系并不能等同于语义关
古今中外的各类文学作品中,都不乏对母亲形象的书写。笔者以母亲形象为研究对象,将研究范围界定为清前期这一历史时期世情小说里的中上阶层母亲形象。这类母亲形象身上阶级性和
“创世神话”虽是一个译白西方的学术术语,但中西均有其实,且被学者视为人类思维的第一个成果和后来众多学科发生的源头。本论文以创世神话的核心母题为研究材料,以创世神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