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煤矿矿难问题及其治理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3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难是煤矿工业一个老大难问题,并随着该行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加重。然而,英国矿难在十九世纪中后期达到伤亡程度的历史最高点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之后再也没有上升。整个矿难发展的曲线在这段时间里出现了上升到下降的转折。本文首先分析十九世纪中后期严重煤矿矿难问题的主要特征以及出现的原因,其次探讨该问题引发的社会反应,再次论述政府治理矿难的主要措施和发展阶段,最后概括这些措施对英国煤矿工业的广泛影响,内容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英国煤矿矿难的发展阶段,概述十九世纪中后期矿难问题的特点及其成因。在十六世纪中期之前,英国煤矿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煤矿的深度、产煤量、矿工人数、开采工具等方面发展程度不高。矿难事故以透水为主,死亡人数不高。十六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前期是第二个阶段,煤矿行业发展较为明显,煤矿规模扩大。煤矿事故越来越多,除了透水外,塌方和设备故障这两类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增加了。在前面这两个时期中,矿工是应付事故的主体,政府没有干预,矿工用于预防矿难和设备比较传统落后。社会对煤矿事故关注不多,几乎没有矿难事故的统计数据。煤矿工业发展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时有了明显的发展,矿井深度、设备数量、矿工人数等方面的提升非常显著,但是,煤矿安全水平没有取得同等水平的发展,矿主们的注意力更多集中于经济层面,很多管理者教育水平不高,安全技术和设备停留在之前的水平,两者的差距导致煤矿矿难的严重程度达到难以忽视的地步。煤碳开采业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所有行业的死亡率,成为全国最危险的行业。煤矿矿难问题成为该行业乃至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注意。第二章主要论述煤矿矿难频发引起的社会反应。十九世纪中后期是工人阶级积极争取自身权力的一段关键时间,在议会两次改革过程中,工人阶级都是不可忽视的力量。矿工作为其中重要的一股力量,积极推动煤矿安全的发展。这段时间矿工工人成立了许多新的矿工组织,工人协会和工会是其中代表。以前的工人运动中,煤矿安全很少提及,这时已经被明确提出来,成为重要目标之一。矿工向内政大臣提交了大量请愿书,矿工代表积极和矿主以及政府官员进行有关于煤矿立法和煤矿管理的方案的磋商。十九世纪的英国功利主义思潮盛行。在该思潮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在很多行业派遣了调查员,实行了积极的干预政策,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很多热心于煤矿行业的人士对功利主义持明显的支持态度。颁布第一份煤矿调查报告的阿谢利勋爵就是功利主义者,议会和政府派出的调查委员成员中也有一些是功利主义者。他们主张把政府的干预政策推行到煤矿领域,并最终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主张。科学界在不断分析煤矿事故爆发的原因,大气气压、煤尘、矿工教育水平、经济因素等新的解释角度被提出来,同时,在支撑系统、卷扬设备、瓦斯指示器、通风、炸药等领域不断有新技术设备被研发投入使用。但新技术和设备也会产生新的危险,尤其是炸药的使用导致爆炸事故猛增,使得后来煤矿法案对一些设备的使用进行了统一的规范。总之,不同社会领域对煤矿矿难的反应,不但从自然角度重新认识了煤矿事故,而且对煤矿开采中的认为因素,如管理者水平、煤矿纪律和制度、矿工整体素质、技术设备的使用等因素进行了仔细的考量。这些力量的共同作用是煤矿矿难减少的重要保障,也为政府干预措施的推行提供了助力。第三章主要论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政府治理煤矿事故的措施。四十年代是政府干预煤矿的开始,而五十年代则是政府治理煤矿矿难的开始阶段。英国在1842年之前没有法律提及煤矿事故。1842年,议会通过了第一部煤矿立法《阿谢利法案》,主要内容是完全禁止在地底雇佣女工,以及限制地底童工的雇佣,次要内容是规定派出监察员对煤矿矿面进行检查。本质而言,这部法案主要是政府对煤矿雇佣事务的干预。明显的效果是地底女工的渐渐消失和童工数量的减少。煤矿安全方面受到的影响非常有限,但毕竟这是议会第一部煤矿直接立法,标志着政府干预煤矿的开始。她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预测之后会有大量的煤矿立法出现,会深刻影响煤矿业的各个方面。五十年代是政府治理煤矿矿难的开始。这个十年议会颁布了两部法案,第一部为1850年的《煤矿管理法案》,第二部也叫这个名字,只是内容略有更新。这两部法案的制定都是源于严重的煤矿矿难事故,主要内容是规定在煤矿实行普遍准则和特殊准则。普遍准则有政府制定,内容涉及到煤矿管理者的任命、矿井的安排、炸药和一些开采设备的安全使用等方面,全国所有煤矿都要执行。特殊准则由矿主和管理者根据煤矿自身情况制定,内容更加详细和多样化。两部法案主要从管理的角度考虑来预防矿难。五十年代的法案主要是煤矿安全事务,标志着政府对煤矿矿难治理的开始。第四章论述十九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政府治理煤矿事故的措施,六十年代可谓是煤矿立法的发展阶段,而七十年代则是煤矿立法的成熟阶段。六十年代的代表性法案时1860年通过的《煤矿管理法案》和该法案在1862年的修改案。这十年的成就主要由三点。首先是强调了对童工的教育,把矿工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看成是降低煤矿事故的重要方式。其次是把煤矿法案的适用范围扩展到了铁矿。最后是1862年的修改案硬性规定所有煤矿必须具备上下双矿道。七十年代《1872年法案》是煤矿立法的一个里程碑。法案内容把管理者资格证书考试制度纳入进来,字词,立法内容覆盖了煤矿安全领域的所有方面,之后的立法都是已有内容的不同程度的调整,再没有从新的角度加入,政府也没有采取新的措施进行干预。因此七十年代可谓煤矿立法的成熟期。在煤矿立法发展和全国监察员体系都发展的大背景下,煤矿的监察员制度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四十年代监察员只能简单监察煤矿矿面运行情况,等到七十年代时监察员能够任何时候进入煤矿监察煤矿的绝大部分事务,并有权力要求矿主整改。监察员在人员数量、经费等方面也增加了,实践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监察员制度不但是收集煤矿资料并向政府反应的重要渠道,也是落实煤矿立法执行政府干预的主要力量。总之,十九世纪四十到七十年代,英国政府既通过了一系列法案管理煤矿工业,也建立了监察员这样的制度及时了解煤矿实际情况并保证法案的贯彻,切实提高了煤矿安全水平。第五章讲述这些因素对煤矿产生的综合影响。首先,煤矿矿难死亡数降低了。从死亡总数、以及死亡数与矿工总数和产煤量的比例等角度来看,矿难被遏制,煤矿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其次,煤矿管理者的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煤矿管理水平提高了。矿工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也得到提高。最后,这些变化使得改善了煤矿社区的生活条件和方式,整体而言煤矿行业变得更加文明和现代化。
其他文献
一、国情背景挪威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毗邻瑞典、芬兰、俄罗斯,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创始成员国之一。虽未加入欧盟,但其是申根协议成员国,享有欧盟成员国的部分权利。挪威人口530余万,经济发展水平很高,曾连续多年被评为人类发展指数全球第一名,2020年人均GDP排名世界第四。挪威是一个典型的临海国家,国土面积约38.5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2.5万余公里,比中国还要长约7000公里,计入海岛海
期刊
近十年来,随着高分专项、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实施,我国卫星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已先后发射了资源、高分以及天绘等多个系列的数十颗光学遥感卫星,为面向全球的精确测图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灾害预警、国防军事等诸多领域的科学发展。随着面向全球范围高精度测图需求的不断增加,以系统误差检校和区域网平差为核心技术的光学卫星遥感影像几何精处理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额垠叶蝉族(Mukariini)昆虫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叶蝉科(Cicadellidae),角顶叶蝉亚科(Deltocephalinae),是角顶叶蝉亚科中一个较小的类群。全世界共记录19属69种,中国12属25种。额垠叶蝉族昆虫专门取食危害竹类植物,很多种类已成为竹子的重要害虫。针对额垠叶蝉族昆虫分类研究中存在的系统演化地位不明、区系分
1980年海牙《国际司法救助公约》(the Hagu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Access to Justice,以下简称“《海牙司法救助公约》”或“公约”)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就国际司法救济事项作出规定的国际性公约,它为国际民事司法救济制度设定了国际标准。第一章在总结“access to justice”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首次将该术语翻译为“救济权”。“access
目的:通过对夹脊电针干预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运动功能及P2X7R/NLRP3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探究夹脊电针对大鼠运动功能及脊髓组织中P2X7R/NLRP3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阐明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共分两部分实验。实验一:夹脊电针对ASCI大鼠行为学改变的影响。实验选用72只雌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是假手术组(Sham组)、模
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神气论指精神本体和生命灵奥,艺术品格和风姿神貌。于前者而言,“神气”既是物质的亦是精神的;于后者而言,“神气”既是哲学的亦是文艺的,以抽象或具象的形态,显现出古人的精神品格、审美心理和思维特征。在古人的文化视野中,“神”“气”蕴含有古人的精神道统,宇宙意志和生命精神统一于斯,表现出阶段性、关联性和整体性的取向。由“尚神”“尚气”而“神气”,这一历史过程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古人
随着遥感技术和各类传感器平台的快速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HRRSI)相比于之前更容易获得,如何高效利用日益丰富的特征信息对HRRSI进行准确的场景分类与提取是遥感影像解译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尽管从基于像素的方法发展到了基于对象的场景分类、提取方法,地物目标的分类精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然而,传统的方法模型只能实现地物目标层级的
等离子体层嘶声(Plasmspheric hiss)是一种宽频段波动,通常能够在几十Hz至几千Hz的频率范围内观测到。这种波动一般存在于等离子体密度较高的等离子体层内以及等离子体羽中。即使在地磁活动平静时嘶声波也长期存在,并在磁暴期间显著增强。由嘶声波驱动的电子投掷角散射被认为是辐射带内外带之间槽区形成的重要原因,同时,嘶声波也会引起外辐射带相对论能量电子的沉降。最近的研究表明,嘶声波引起的散射还
本论文针对《红楼梦》的义理价值展开研究,自觉地将《红楼梦》与《庄子》和魏晋时代的名士风度相结合,其中《庄子》是思想基础,魏晋风度则是名士们第一次尝试用《庄子》的哲学思想来指导现实人生。而《红楼梦》用小说的形式探讨人生哲学,在家族盛衰、婚恋悲剧等表象之下所隐藏的,是主人公贾宝玉对于人生真谛的苦苦思索,整部《红楼梦》就是宝玉寻找自我、追求“我”的理想价值、“我”的生命意义的过程。序论部分分析了对《红楼
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354—430年)是基督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历史观为以后整个西方历史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西方人面临历史危机时思考命运和意义提供了范式。奥古斯丁的历史哲学集中在晚期大部头的著作《上帝之城》中,并进而可追溯至他在自传体《忏悔录》中已埋下的伏笔。从两部作品思想的关联出发,本文的主题是,考察奥古斯丁历史哲学形成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及其实质意义,揭示个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