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纳米纤维织物和纤维素晶须的仿生矿化构建骨修复材料的研究

来源 :中原工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edison2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交通、体育事业等的高速发展以及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导致了人体骨组织缺损或功能障碍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临床对骨替代材料具有很大的需求。对于骨组织的修复和治疗,以往采用的多是自体骨移植和异体骨移植,但都存在较大的缺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临床上广泛采用人工制备的生物医学材料作为骨修复或替代材料。本研究以仿生天然骨结构为出发点,采用两种不同的制备方案,获得了均具有较好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性能的骨修复材料。一种材料是由矿化的纳米纤维构建的仿生天然骨结构的骨修复材料,即利用静电纺丝技术纺成了纳米纤维沿轴取向并具有一定捻度的纱线,并利用机织的方法将纳米纱线编织成多层的织物,通过模拟体液对多层织物进行矿化后以构建织物增强的骨仿生材料。结果显示,在聚乳酸(PLA)和柞蚕丝素蛋白(TSF)质量比为9:1时,通过静电纺的方法能够制备连续的纱线,且纱线具均匀的细度和良好的力学性能。由上述纱线制备的多层纳米纤维织物的杨氏模量和拉伸断裂强度分别为417.65MPa和180.36MPa,织物矿化后显示了一个更高的压缩模量1082.54MPa和压缩应力91.97MPa。相关的生物学性能的研究显示了矿化前后的复合纳米纤维织物更有利于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功能性表达。另一种是由矿化的纳米纤维素晶须构建的骨修复材料,主要是通过静电自组装仿生矿化得到羧甲基化的纤维素纳米晶须(SCNW)/羟基磷灰石(HAP)复合粒子,并结合桑蚕丝素蛋白来制备密度和孔隙率呈梯度分布的多孔骨修复材料。结果显示,对纳米晶须表面的羧甲基化改性处理实现了在晶须表面对HAP的微观调控生长,壳聚糖(CS)调控共沉淀法生成的HAP晶体呈现弱的结晶态,具有较小的晶粒尺寸(平均尺寸30.2nm),这与天然骨中的HAP尺寸(10-50nm)相似。压缩性能显示,利用SCNW与HAP质量比为1:4的复合粒子与SF混合制备的梯度材料的压缩强度(142.68MPa)和压缩模量(2013.27MPa)与天然骨力学测试值相当。体外细胞培养结果表明,制备的SCNW/HAP-TSF(1:4)复合材料更有利于细胞的粘附、生长和增殖,以及细胞的分化和功能性表达。总的来说,这两种材料的制备方法为骨修复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通过对不同纤维种类、织物结构和颜色织物的紫外线透过率和紫外线防护系数(UPF)进行测试,分析纤维种类、织物密度、覆盖系数、厚度、组织结构和颜色对织物抗紫外线性能的直观
传统的机械方法在加工难加工材料时存在刀具切削温度升高,刀具磨损严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刀具的使用寿命,深孔套料加工难度就更大。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新加工方法。短电弧加工技术是一种非传统的加工方法,特别适合加工特硬、超强、高韧性等难加工材料。因而将短电弧加工技术运用到深孔套料中可以为难加工材料的深孔套料加工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本文针对所研究的课题查询了有关特种加工技术的资料,并结合电弧形成
离心式杂质泵在水利输送方面应用非常广泛,但是目前该类泵仍然存在一些关键技术难题,第一个是由于固相颗粒的存在而导致泵的效率下降,第二个是由于固相颗粒对泵过流零部件的冲蚀磨损导致泵的可靠性变差,这两项技术难题严重阻碍了离心杂质泵研究与应用。本文以离心杂质泵为研究对象,阐述离心式杂质泵的研究背景,建立离心泵三维全流道模型,选用合适的湍流计算模型模拟离心泵内部流场,分析固相颗粒在离心泵内部的受力情况在运动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气浮支承由于其高精度、低摩擦等优点在精微加工、精密测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经成为超精密运动机构最重要的基础元件之一。随着超精密运动机构定位精度由微米量级向纳米量级的提升,气浮支承内部气体流动引起的微幅振动问题已经成为阻碍超精密气浮运动机构继续发展的瓶颈。为减小气浮支承的微振动,保证超精密运动平台的定位精度,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在广泛阅读和深入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应用气
本文针对半机械化的移栽机仍需人工投苗,劳动强度大,效率偏低这一问题,设计了一种穴盘苗移栽机整排取苗装置。利用虚拟样机技术与物理样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各组成机构进
整体中空夹芯复合材料因其具有比强度、比刚度高,特别是整体性、可设计性等特点,在许多重要的工程结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墙体、内饰材料等建筑材料和轨道交通中的不
为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世界各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纯电动大巴作为低碳城市公交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降低碳排放,节能环保。驱动电机作为纯电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