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位基因频率资料的分支分类方法研究

来源 :浙江农业大学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sx2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群体遗传学理论,针对等位基因频率资料的特点,以俭约性原理为基础,结合信息的基本原理,该研究提出了在等位基因频率空间重构系统发育的分支分类新方法.同时为了验证新方法的有效性,应用蒙特卡罗数值技术提出了一套模拟研究方法.新方法的基本特点:1)该方法是针对等位基因频率资料的分支分类方法.从纵向的、动态的观点重构研究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而不同于依据遗传矩阵的数量分类方法;2)新方法是建立在群体遗传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分支分类方法.借助信息论及其相近学科的理论,结合等位基因的发生、保存和变化规律,研究系统发育信息在进化中的传递和继承以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为系统发育关系的重构方法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3)该方法在等位基因频率空间重构系统发育,是分支分类方法中的一个创新.反映了现成分类群中等位基因组成和频率分布的历史形成过程;4)阐述了等位基因频率具有质量和数量的双重性.充分利用两方面的信息重构系统发育关系,克服了已有的等位基因频率资料分支分类方法大多抛弃频率信息而仅利用等位基因存在与否信息的缺点;5)以等位基因进化俭约性和反映频率变化的信息量化俭约性作为构树和优树选择的依据,具有较强的进化生物学意义.克服了频率变化俭约性和距离变化俭约性的不足;6)祖先类群的等位基因平均杂合性等于或稍低于现在类群,更符合群体遗传学原理.克服了以距离俭约性为基础在频率空间重构系统发育的的其它类似方法朱足;7)将等位基因作为独立性状,分析其析性,在复杂性增加原理(信息量增加原理)的基础上形成有向树;8)计算较为简便.提出了分支分类新方法计算机程序化的思路并已程序化.该程序具有搜索所有可能系统发育分支树的能力并具从中择优的功能.该文研究了平行进化在分支树上不同发生部位对系统发育关系重构的影响差异,揭示了位置的纵向效应和主干、侧枝差异,进一步揭示了平行进化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树的主干类群发生平行进化其影响真树求解能力的效应远大于同位置侧枝类群的效应.这是该研究的特色之一.
其他文献
优良玉米自交系是配制优良杂交种的关键.花药培养技术是一条快速、高效作物育种新途径,但是,目前由于严重的基因障碍而制约着该技术在玉米育种上的应用.该文对玉米花药培养基
新闻界经常有人这样评价一篇好新闻:情真意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出了“真景物”、“真感情”。王国维称之为“境界”,即意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辞海》中说:“意境是指
In the field of nanotechnology, quantum dot-cellular automata (QCA) is the promising archetype that can provide an alteative solution to conventional complement
中间偃麦草(Elytrigia intermedium,2n=42)是小麦近缘属的多年野生植物,含有大量对小麦品种改良有益的基因.创建小麦异附加系是利用中间偃麦草有益基因的重要环节.该研究利
To address the problem of maneuvering target tracking, where the target trajectory has prolonged smooth regions and abrupt maneuvering regions, a modifi ed vari
2009年6月26日《人民日报》14版刊登了一幅经严重PS的照片,有热心网友对照寻找后发现,照片上竟然有6处被PS粘贴复制。后来报社总编室在人民网上发表了告网友声明,向广大网友
枣麦间作方式被南疆地区广泛应用,但复合系统地下竞争互作关系研究较少,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为充分利用南疆有限耕地资源,确保粮食生产的安全稳定。本试验在南疆和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进行田间试验,通过分析枣麦间作不同种植模式中红枣(Ziziphus jujuba Mill.)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土地当量比以及采用根钻法取样(小麦成熟期和枣树扬花期),分析
以1对二倍体、2对同源四倍体高粱不育系及其保持系,3个同源四倍体高粱品系与约翰逊草的杂种F及其亲本为材料,进行了四倍体与二倍体间、不育系与保持系间以及同源四倍体高粱与
Emotion recognition via facial expressions (ERFE) has attracted a great deal of interest with recent 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patte recogn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