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满证治规律的中医古籍数据挖掘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5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中医古籍积淀了历代丰富的中医药知识、珍贵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是中医药传承的宝贵财富,并蕴含多元的文献价值。对中医古籍的文献信息挖掘,是对其价值的保护,也是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传承和发展。根据医籍内容划分为医经、诊法、针灸、方药四大类本体,寻求合适的古籍研究途径,为古医籍价值挖掘提供理论及实践等方面的方法和借鉴。古医籍文献中,对于痞满的医理病理、诊断方法、针灸疗法、对治方药等理法方药信息,具有大量记载。但散落在众多古籍中,信息量大且零散,学习难度大。随着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有针对性地选择核心特征数据和方法,揭示中医古籍隐含的价值规律已成为总结传承中医经验的必要手段。本文以《中华医典》等古籍为数据收集来源,从中提取中医痞满文本信息,并将其规范化。同时,借助频数分析、关联规则、知识图谱等对信息数据进行背景构建和可视化展现,对图表中显示的文本信息规律进行挖掘。从病因病机辩证、脉象舌象诊断、针灸经络选穴、方剂药物配伍等方面,对痞满的证治规律和经验进行总结。实现中医古籍文献信息的开发利用,从而对学习和研究、传承中医古籍辩证思想、诊疗思路有所启发,为疾病的临床和科研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为更具有针对性的痞满临床辩证、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文献经验和实践参考。方法:以古代医籍文献为研究资料,以第5版《中华医典》为主要检索对象,其中收录1156部中医古籍。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中国医籍续考》等医学目录中所引书目为参考,并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广州图书馆等省内各大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馆藏图书为辅助补充材料。根据内容划分四大本体,完成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处理、形成数据库,进而挖掘分析。构建医经本体。归纳整理古文献中包含痞满病位、病性内容论述的条文,形成包含痞满病位要素心-小肠、肝-胆、脾-胃、肺-大肠、肾-膀胱,病性要素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血瘀、气滞、痰湿、食积、寒、热等数据的知识库。构建诊法本体。归纳整理古文献中痞满及其相关症状的舌象、脉象信息,形成包含脉位、脉象、舌色、舌形、舌态、苔色、苔质、症状等数据的知识库。构建针灸本体。归纳整理古文献中治疗痞满的单穴、穴位组合,以及所治疗的对应症状,形成包含腧穴、经络、治疗症状,并能体现经络腧穴关系等数据的知识库。构建方药本体。归纳整理古文献中治疗痞满单味药,方剂及其药物组成,形成包含历史时期、单味药、方剂名称及药物组成等数据的知识库。将以上四部分本体进行规范化处理,进一步转换成数据挖掘软件能够处理识别的数据库。运用spss modeler、gephi等软件,频数分析、关联规则、知识图谱可视化等方法进行信息处理、本体价值挖掘和数据分析。结果:对痞满相关的医经类、诊法类、针灸类、方药类本体内容分别进行数据挖掘,通过“痞”、“痞满”、“心下痞”、“脘痞”、“胀”、“胀满”、“满”、“积气”等关键词汇进行检索,经过整理,得到痞满相关病位、病性条目335条。搜集整理痞满及相关症状脉诊条目179条,痞满及相关症状舌诊记载175条,其中记录舌象78个,记录苔象201个。得到治疗痞满穴位相关条目469条。搜集整理治疗痞满本草单味药1003条,涉及246种药物,相关方剂616首,涉及303种药物。1.医经类本体文献文献中痞满的论述,病位要素中,出现频率从多到少依次为脾-胃、心-小肠、肺-大肠、肝-胆、肾-膀胱系统。脾-胃病位论述最多。病性要素中,出现频率从多到少依次为寒性、热性、气虚、痰湿、阳虚、血虚、气滞、食积、阴虚、血瘀。可见古籍中对痞满病性的认识和阐述以寒性和虚证为多。对病位要素与病性要素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将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肾-膀胱系和阳虚,肝-胆和气滞,肝-胆+脾-胃和气滞,肾-膀胱+脾-胃和阳虚相关。根据置信度结果,得到的各个规则下的的置信度值都较高,表明每则规则其病位和病性同时出现的概率高。将病位要素和病性要素进行网络关联挖掘,得到脾-胃和寒,关系比较密切。脾-胃与心-小肠,脾-胃与气虚,脾-胃与热,脾-胃与肝-胆皆有一定关系。根据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脾-胃的病位表述出现最多,与寒性病性的共现最为明显,其次与热性、气虚、阳虚、血虚、痰湿、气滞共现明显,最后为与食积、血瘀、阴虚等共现。与心-小肠、肺-大肠的病位共现最明显,其次为与肝-胆病位的共现,与肾-膀胱的共现最少。综合脾-胃节点与边的粗细、颜色,与寒性、心-小肠、肺-大肠、气虚、热性、肝-胆的共现层次都较为接近。同时心-小肠与血虚,心-小肠与寒,肺-大肠与气虚,肝-胆与气滞,肝-胆与血瘀有较为清晰的共现关系,数据表现与中医脏腑病位的病因病机理论契合度很高。2.诊法类本体文献诊断痞满及其相关症状的脉位记录,出现频率从多到少依次为右关、左关、右尺、右寸、左寸、左尺。脉象记录,出现22种脉象,为浮、沉、迟、数、滑、涩、洪、芤、弦、虚、濡、短、细、实、伏、牢、代、微、弱、缓、紧、促。出现频率从多到少依次为细脉、濡脉、涩脉、实脉、微脉、弦脉、沉脉、迟脉、浮脉、芤脉、洪脉、紧脉、虚脉、促脉、代脉、短脉、浮脉、滑脉、牢脉。脉诊对应症状,共计39个,出现频率5%以上者,从多到少排列依次为腹满、乏力、腹痛、食滞、短气、泄泻、腹冷、纳差、呕吐、胃寒、胁痛、便秘、心下痞、四肢冷、胃寒、发热、胁满、烦满、胸满。脉位、脉象、症状进行关联分析,得到实→发热,左尺→腹痛,数→烦满,沉→胃寒,沉→胁痛,弱→乏力,濡→短气,濡→乏力,左关→腹满,微→乏力,实→腹满,左寸→乏力,右尺→便秘,右尺→腹冷,右尺→泄泻,微→心下痞,微→腹冷,微→短气,弦→腹痛,实→腹痛,微→腹满具有相关性。将脉象和症状、脉位和症状、脉位和脉象分别进行网络关联挖掘,得到短气和乏力两,腹冷和泄泻,心下痞和胃寒,心下痞和食滞,濡脉和乏力,右关和腹满,右关和纳差,右关和食滞,乏力和短气,右尺和泄泻,右尺和腹冷,泄泻和腹冷,左关和胁痛,右关和胃寒,右尺和便秘,左关和胁满,右关和心下痞,左关和乏力具有相关性。根据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右关、左关、右尺、右寸脉位共现频率最高。脉象中细脉、濡脉、微脉、弦脉等共现频率高。症状中,腹满、乏力、腹痛、食滞、纳差、短气、心下痞等共现频率高,腹满与右关细、涩、沉、实、虚、促、紧、滑、芤,左关弦、细、紧、虚、实、沉、微、缓、浮,右尺实、数、洪,右寸细、左尺弦等共现。心下痞与右关微、迟、浮、伏、沉,右寸微等共现。同时症状间如腹满和食滞,乏力和短气,腹冷和泄泻等多有共现。痞满及其相关症状的舌象、苔象记录,出现舌白、舌淡白、舌淡红、舌红、舌绛、舌萎六种舌象,频率多到少依次为舌白、舌红、舌绛、舌淡白、舌淡红、舌萎。出现11种苔象,频率从多到少依次为苔腻、苔白、苔黄、苔燥、苔润、苔无、苔光剥、苔厚、苔薄、苔灰、苔黑。舌象、苔象对应症状,共计33个,出现频率5%以上者,从多到少依次为心下痞、腹满、呕哕、纳差、泄泻、便秘、发热、乏力、痰多、胸满、腹痛、烦渴。对舌象、苔象和症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舌白+苔腻→便秘,苔光剥→腹满,苔润→心下痞,苔无+苔光剥→腹满,苔无→腹满,舌白→心下痞,苔无+苔光剥→发热,苔厚+苔白→便秘,舌绛→腹满,苔厚→腹满,苔厚+苔白→腹满,苔燥+舌红→腹满,苔白+苔腻→腹满,舌红+苔白→心下痞,舌白+苔腻→心下痞,苔白→腹满,苔光剥→发热,苔燥→腹满,苔黄+苔腻→腹满都具有密切关系。将苔象和症状、舌象和症状、舌象和苔象进行网络关联挖掘,苔白和腹满,苔白和苔腻,舌白和心下痞,苔腻和腹满、腹满和心下痞,苔腻和心下痞,苔黄和心下痞,苔白和心下痞,舌红和心下痞具有相关性。根据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舌白、苔白、苔腻的表述出现最多,舌白与苔腻共现明显,与苔燥也有共现。苔白与苔腻共现明显。苔腻与苔白共现最为明显,其次与苔黄、舌白共现。苔黄主要与苔腻共现。舌红主要有苔白共现。结合节点与边的粗细、颜色,苔白、苔腻、舌白的共现层次较为接近,舌红、苔燥的共现层次较为接近,舌黄具有本身较为另类的共现特点,与舌红、苔腻等共现。舌绛、舌萎、苔黑等情况少见,无共现,多独立出现。其中舌白、苔白、苔腻的主要共现与前章得到的痞满寒湿为主的病因病机相符合。症状上,心下痞、腹满等症状表述出现最多,其次呕哕、纳差、泄泻、便秘等症状较多。心下痞与腹满、呕哕、舌白、苔腻、苔黄、苔白、舌红等具有较为明显的共现。腹满与心下痞、苔白、苔腻共现明显。可以看出痞满中,心下痞证寒热虚实皆夹杂可见,而满病则多为寒湿表现。综合节点与边的粗细、颜色,苔白、苔腻的共现层次较为接近。心下痞、呕哕、纳差、舌白、便秘、痰多、苔燥的共现层次较为接近。3.针灸类本体文献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腧穴中,治疗痞满腧穴共有137个。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任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督脉、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根据各经自身腧穴数量,治疗腧穴频率从多到少依次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任脉、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督脉、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治疗相关症状的腧穴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腹胀70个腧穴、腹满45个腧穴、呕吐37个腧穴、心下痞31个腧穴、纳差28个腧穴、泄泻27个腧穴、食滞27个腧穴、腹痛25个腧穴、烦满20个腧穴、胁满17个腧穴、肠鸣17个腧穴、噎嗝16个腧穴、心腹满12个腧穴、积聚10个腧穴等。并分别统计治疗各个症状腧穴的经络分布。对治腧穴在五输穴、原穴、交会穴中,以井穴、荥穴、合穴、阴维脉交会穴为主。根据经穴治疗的相关症状,得到383组穴位组合关联规则,与文献中收集整理的治疗痞满的穴位组合进行对比,腧穴的整体使用选择规律较为一致。根据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各经形成各自共现层次,比较明显的几个大面积共现区域为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任脉,四部分经络腧穴占据了知识图谱大部分共现面积。相关症状方面,腹胀、心下痞、呕吐、纳差、胸满、食滞等症状表述频率高。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等经络共现节点多。具体可见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以三阴交、足三里、天枢等穴对治腹胀、纳差、泄泻、腹痛、肠鸣等共现层次群。足厥阴肝经以期门、章门、太冲等穴对治呕哕、胁满、胸满、噎嗝、心下痞等共现层次群。4.方药类本体文献本草中治疗痞满的单味药,出现频次较多的为枳实、黄连、前胡、干漆、半夏、鳖甲、旋复花、白术、枳壳、甘遂、大黄、百合、蕤核、牡蛎、虻虫、泽泻、朴硝、柴胡、代赭石、黄芩、香附、砂仁、麝香、生姜、阿魏、吴茱萸、禹余粮、芍药、桔梗、牵牛子、木鳖子、白芥子、大腹皮、槟榔等。方剂中药物使用率达到了 5%以上的药物,从高到低依次为甘草、木香、陈皮、白术、人参、干姜、桂心、生姜、槟榔、半夏、厚朴、青皮、丁香、枳壳、赤茯苓、大黄、肉豆蔻、附子、三棱、桔梗、枳实、当归、砂仁、大枣、诃子、沉香、神曲、莪术、麦芽、巴豆、前胡、肉桂、吴茱萸、茯苓、高良姜、诃子皮、黄连、大腹皮、胡椒、鳖甲、黄芩、香附、白茯苓、藿香、杏仁、益智仁、川芎、茴香,合计有48种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生姜、大枣,人参、木香和白术,厚朴、白术和人参,干姜、人参和白术,白术、甘草和人参,白术、陈皮、甘草和人参,肉豆蔻和木香,三棱和木香,槟榔、陈皮和木香,诃子和木香,厚朴、陈皮和甘草,生姜、人参和甘草,人参、白术、陈皮和甘草,大枣和甘草,干姜、人参、厚朴、人参和甘草,干姜、人参和甘草,半夏、人参和甘草,厚朴、白术和甘草,干姜、陈皮和甘草等关系密切,大概率同时在一个方剂中出现。将48种药物进行网络关联挖掘,甘草和人参,甘草和陈皮,白术和人参,木香和陈皮,干姜和甘草,白术和陈皮,木香和槟榔,甘草和白术,木香和白术,人参和陈皮具有相关性。上述皆为方剂中的常见药对。根据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治疗痞满单味药多于《本草纲目》中记录共现。《滇南本草》和《本草纲目拾遗》分别形成具有自身药物特色的治疗痞满药物群。治疗痞满方剂中,甘草、木香、陈皮、白术、人参、干姜、桂心、生姜、槟榔、半夏、厚朴、青皮、丁香、枳壳、赤茯苓、大黄、肉豆蔻、附子、三棱、桔梗、枳实、当归、砂仁、大枣、诃子、沉香、神曲、莪术、麦芽、巴豆、前胡、肉桂、吴茱萸、茯苓、高良姜、诃子皮、黄连、大腹皮、胡椒、鳖甲、黄芩、香附、白茯苓、藿香、杏仁、益智仁、川芎、茴香等中药共现频率高。根据模块化区分,甘草、白术、人参、生姜、陈皮、半夏、茯苓、大枣、厚朴、枳实、大腹皮、桔梗、黄连、黄芩等形成共现层次接近的药物群。木香、槟榔、三棱、莪术、丁香、沉香、肉豆蔻、高良姜、砂仁、香附等形成共现层次接近的药物群。桂心、当归、诃子皮、大黄、杏仁、吴茱萸、川芎、柴胡、鳖甲、黄芪等形成共现层次接近的药物群。根据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统计,汉唐时期使用率达到10%以上的药物从高到底排列依次为甘草、大黄、人参、干姜、黄连、白术、半夏、枳实、大枣、厚朴、茯苓。宋元时期,使用率达到10%以上的药物从高到底排列依次为甘草、木香、陈皮、人参、白术、桂心、生姜、干姜、槟榔、半夏、厚朴、青皮、赤茯苓、丁香、枳壳、附子、三棱、桔梗、大黄、肉豆蔻、当归、诃子、大枣、枳实、沉香。明代使用率达到10%以上的药物从高到底排列依次为陈皮、甘草、白术、干姜、木香、人参、厚朴、青皮、砂仁、半夏、神曲、枳实、茯苓、黄连、丁香、枳壳、生姜、麦芽、桂心、大黄、肉豆蔻、莪术、沉香、槟榔、三棱。清代使用率达到10%以上的药物从高到底排列依次为陈皮、大黄、甘草、木香、厚朴、黄连、神曲、砂仁、白术、人参、半夏、丁香、麦芽、沉香、莪术、枳实、青皮、干姜、生姜、肉豆蔻、当归、巴豆、肉桂、茯苓。将48中主要药物按功效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汉唐从多到少为补气药、理气药、攻下药。宋元为理气药、温里药、补气药、芳香化湿药、渗水利湿药、发散风寒药、驱虫药、清化热痰药、温化寒痰药。明代为理气药、温里药、补气药、芳香化湿药、消食药、清热药、渗水利湿药、温化寒痰药、破血消癥药。清代为理气药、补气药、温里药、芳香化湿药、消食药、清热药、攻下药。结论:1.痞满的病因病机1.1气机为主,及血及水,痰瘀并见。痞满主要为感受寒、风、热、湿等外邪,脾胃、心肺、肝肾等脏腑气血虚弱,内伤于饮食、情志失调等。各脏腑的气机失常为痞满的主要表现,所以最初多为气病,由气及血,痰积血瘀,亦可发展成有形痞块。由气及水,则由痞至满,再至胀。气机上逆痰凝,气血壅滞阻塞,可发展为多种疾病。1.2虚证为主、虚实夹杂。痞满脏腑病性虚实要素皆有,以气虚、阴虚、阳虚表现较为明显,痰湿、食积、气滞也不可忽视。主要体现为虚证为主,虚实夹杂,本虚标实。1.3寒湿为主、热证并见。痞满寒证的记载数量明显多于热,且多伴随痰湿。但同时也存在热的要素,有相关文献记载中满多为寒湿,腹胀多为湿热。在痞满的辩证过程中,应仔细分辨寒热,不可一概而论。1.4脾胃为主,五脏相关。痞满的脏腑病位,以脾胃为主。根据中医疾病传变一般规律,为脾病传肾,肾病传心,心病传肺,肺病传肝,肝病传脾。可见脾病与肝肾直接相关,而肝之病又可从心肺而来,因此也密不可分。因痞满的气病病机,心气郁结、肺气不宣、肝气不舒、肾气不温都可为痞满中焦气机不畅之源。2.痞满的辩证诊断2.1脉诊寻位,察关探右。痞满脉诊尤其以关脉为要,因痞满主在脾胃,右关对应足太阴脾脏和足阳明胃腑。痞满多为气病,气病多受肝胆影响,左关对应足厥阴肝脏和足少阳胆腑。根据中医脉诊右手脉多主于气,左手脉多主于血的特征规律,右手脉诊在痞满的诊断中尤为关键,与痞满的气病病机也正相符合。2.2“细”辨脉象,濡微多痞。痞满脉象,以细脉、濡脉、微脉多见,尤以细脉最常见。细脉主里,主虚、主寒、主湿,主积。濡脉主虚、主湿、主亡血伤阴。微脉主冷、主虚、主寒。与痞满多虚证、寒证、湿证密不可分,是诊断痞满的主要脉象。2.3舌象苔象,白腻应象。痞满舌象苔象多种多样,且常现怪异。因痞满多虚寒,因此舌象以白腻为主。舌白、苔白、苔腻,为痞满的常见舌象苔象。尤其脾虚湿困、寒湿为患之痞满。同时,舌红、苔黄等舌象、苔象也可见于痞满,于临床中应细辨寒热虚实。3痞满的针灸治疗3.1太阴厥阴遍布,太阳阳明见足。对治痞满腧穴从比例看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最大,从数量看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最多。无论从比例和数量上,足太阴脾经都是治疗痞满的主要经脉,治疗腧穴遍布其中。同时足厥阴肝经和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也都是治疗痞满及其相关症状的主要经脉。且治疗痞满腧穴多分布于足经之中。3.2痞满相关症状,经穴各有所主。痞满的主要症状为心下痞塞不舒,腹部胀满不适。并见腹痛、噎嗝、呕逆、便秘、泄泻、胁痛、胁胀等症状。各个症状的腧穴治疗,分布有所不同,因其症状病因病机有所差异,也时体现了各经脉的治疗特点。3.3五输原穴交会,井荥合与阴维。在五输穴、原穴、交会穴中,能够对治痞满的腧穴在井穴、荥穴、合穴、阴维脉交会穴中分布较多。多种针灸类文献中都记载“心下痞满而井主”。可以看出对井穴、原穴应用的重视。根据挖掘,荥穴、合穴、阴维脉交会穴在痞满治疗中也较为突出。3.4治痞穴位组合,不离公孙内关。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络,通阴维,能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心包经虽然对治腧穴数量和比例皆较少,但其中内关穴痞满治疗在文献论述中极为突出。公孙,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之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在痞满穴位配伍中常用。4痞满的方药治疗4.1本草药石,宗于纲目。本草治疗痞满的文献研究可见,本草治疗痞满单味药记录,多集中于《本草纲目》的论述,并有所发挥阐述。本草古籍中治疗痞满单味药,多数形成了以《本草纲目》为核心的共现趋势。4.2汉方治痞,伤寒泻心。汉唐期间的痞满治疗,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应用的中药种类较少,补气药最为突出,其次为理气药、攻下药的使用。药物组成的核心为泻心汤类方剂。4.3宋元治痞,杂病有成。宋元期间,痞满治疗方剂已对其病因病机综合考虑,转为杂病痞的认识方向。用药全面而有治则治法的指导重点,应用的中药种类已经较为多样。4.4明清治痞,守成出新。明清期间,基本继承前朝的用药思路,并产生一些新的特点和侧重。明代芳香化湿药、消食药、清热药、渗水利湿药、温化寒痰药、破血消癥药应用较多。清代消食药、清热药、攻下药与痞满基础药类配合使用。4.5理气补虚效如桴鼓,温中化湿辅治痰血。痞满用药重视理气药、补虚药的应用。理气药的应用符合痞满中焦气机不利的主要病机,既能行气化痞,疏通脏腑痞膈之气,也有助于痰饮、湿邪等病理产物的消解。补虚药的应用以补气药为主。痞满以寒证为多,所以温里药广泛应用。痰湿为痞满重要因素,所以化湿化痰药的应用在方剂中都有所体现。活血化瘀的中药,破血消症、化瘀散结,多辩证配合使用。
其他文献
目的:1.亚硫酸氢盐处理后测序(BSP)技术检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液中ER α甲基化情况,探索基因甲基化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影响及其分子机制;2.探索ER α-AMPK-Wnt/β-caten
第一部分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下颏肌电和夜间异常行为与帕金森病临床症状相关性分析目的: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REM)sleep behavior disorder,R
第一部分:RNF6促进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目的:RNF6属于环指蛋白家族的E3泛素连接酶。最近的研究发现RNF6在多种肿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前列腺癌、结肠直肠癌、乳腺癌和白
背景和意义:原发性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极高。在未来几十年中,肺癌仍将是我国癌症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肺癌的潜伏期较长,恶性程度高,多数患
目的:探讨异常肌反应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术中异常肌反应变化能否对手术效果进行预测;探究异常肌反应的起源和形成机制;以及研究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核团的兴
研究背景:为了应对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及医疗照射造成的辐射损伤,深入开展辐射防护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电离辐射不仅对快速增殖的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的精神障碍。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1%。作为一种复杂性疾病,患者需要连续的长期性治疗才能维持基本社会功能,防止疾病复发,因此给社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
智慧体育场馆作为体育产业与信息产业相契合的新形态,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智慧社会、智慧城市和智慧体育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以人
背景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宫颈癌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其死亡率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首位。目前,手术、化疗和放疗是宫
阿霉素(Doxorubicin,DOX)是一种广谱的肿瘤化疗药物,广泛用于乳腺癌、血液系统肿瘤和消化道肿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化疗,然而,由于阿霉素并非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故在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