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桑树种质资源丰富,随着不断地收集和保存,在各地区建立了种质资源圃。资源圃提供丰富的育种材料,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种质资源,桑树种质资源的测定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对广西桑树种质资源进行倍性测定,明确所保存的种质资源的倍性情况。同时利用化学方法对桑种子和桑幼苗进行倍性诱导,从中选育多倍体植株,对诱导后桑幼苗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初步了解桑幼苗倍性诱导的规律,为桑树多倍体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桑树倍性。在研究中选择桑树的不同叶位、同一张幼叶的不同部分、脱苞期的叶芽、种子发芽后的胚根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不同取材部位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流式细胞术检测倍性效果:幼叶>第1叶位叶>第2叶位叶;幼叶叶基>幼叶叶尾,叶芽是理想的倍性检测材料,但叶芽采样不易。根据综合因素考虑,确定选择幼叶作为桑树倍性检测材料。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在检测的527份桑树种质资源中,测定出二倍体268份,三倍体154份,四倍体88份,混倍体17份。17份混倍体中混有二倍体细胞和三倍体细胞的有9份,混有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的有8份。在已测定的桑树种质资源中分别选取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桑树各5株,在不同时间段分别进行叶绿素SPAD(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值、可溶性糖含量、总蛋白质浓度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叶绿素SPAD值和总蛋白质浓度与月份呈现的规律为8月下旬<9月下旬<10月下旬<11月下旬,可溶性糖含量呈现的基本趋势为9月下旬≈10月下旬≤11月下旬<8月下旬。检测两组不同的二倍体桑树与四倍体桑树杂交后代F1植株的倍性情况,每个杂交组合检测100株。实验结果显示:桑树杂交组合A的F1植株中三倍体占96%,二倍体占4%,桑树杂交组合B的F1植株中三倍体占82%,二倍体占18%。利用种子浸泡法和幼苗滴药法对桂桑优62(二倍体)、桂桑6号(三倍体)进行诱导处理,诱导后的植株经流式细胞术进行倍性测定。实验结果显示:经种子浸泡法诱导的桂桑优62的诱变率为3.3%,桂桑6号的诱变率为2.7%。经幼苗滴药法进行诱导的桂桑优62的诱变率为11.3%,桂桑6号的诱变率为8.2%。实验过程中对种子浸泡法诱导后的幼苗的生长情况以及幼苗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发现幼苗在前期生长过程中呈现两种不同状态,一种为下胚轴先不伸出地面就开始进行植株生长,另一种为胚轴先伸出地面后再进行植株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