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大陆首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此为起点我国高速公路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从1998年,国家开始对交通行业进行统一部署,到2013年底,我国已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已经超过十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经过短短二十几年发展,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取得的成果达到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发展水平,发展之快,成就之大,举世瞩目。根据我国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底,我国高等级公路通车总长度将会达到10.8万公里,目前我国修建高速公路85%以上都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高速公路的水损坏现象也十分严重。沥青混凝土组合结构是我国高速公路普遍使用的路面结构类型,沥青路面由于自身所不可避免的具有空隙的原因,使得水分得以相对比较容易的进入路面结构。而沥青混合料中的集料所具有的天然的亲水性导致沥青膜易被水取代。而失去粘结剂的沥青混凝土就会分崩离析,不再拥有承受荷载的强度。从而使得沥青路面在荷载的作用下不断破坏,最终会导致路面结构的整体破坏,使得道路失去其自身具有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引发严重的后果。因此,对于沥青路面抵抗水损害的研究十分必要。国内外的道路研究人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大多集中于室内试验研究,没有同具体建设项目结合起来。本文以四川乐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为依托,结合国内外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从室内试验和现场施工两方面入手对如何控制预防沥青路面的水损害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对于沥青路面水损害的研究成果,并以这些结论为基础,分析了四川省已建成的高速公路出现水损害的成因,对四川以后的高速公路的新建与养护施工起到一定的参照作用。其次,根据调查研究的乐自高速公路所属的气候条件与地理位置,设计并实施了室内试验,确定了乐自高速设计阶段所需考虑的提高路面抵抗水损害能力的措施,即所需添加的抗剥落剂的种类以及添加量。并且确定了上面层的最佳空隙率,对路面的现场施工具有指导意义。最后,作者根据多年来在四川进行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和项目管理的经验,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交通条件以及路面的结构组合情况,提出了改善施工的具体措施以及关键控制节点,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路面的水损坏,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本文既从理论上对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发生进行了研究,又设计实施了大量的室内试验进行验证,最后得以应用于具体的建设项目之上,具有理论指导实践的清晰链条,对四川以后新建高速公路项目也具有具体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