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深层次理解外资研发溢出机制、科学合理制定研发类外资利用政策,本文基于1998-2016年30个省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面板数据,在模型推演外资研发嵌入、市场创新绩效和自主创新能力异质性关系、理论构建可实证的公共品逻辑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各省外资研发嵌入指数,立足市场创新绩效提升的二维溢出视角,借助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研发类外资利用的公共物品属性,进一步就理论创新与应用创新耦合协调发展角度的自主创新能力,检验上述结论的稳健性,最后研究了自主创新能力在外资研发嵌入影响市场创新绩效中的作用机制。首先,借鉴Dixit和Stigliz(1997)、Grossman and Helpman(2004)的模型,推演外资研发嵌入、市场创新绩效和自主创新能力三者关系。通过模型推演发现:1小国利用外资研发嵌入不能带动其市场创新绩效的提升,而大国利用外资研发嵌入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带动其市场创新绩效的提升;2类似市场创新绩效的情况,小国利用外资研发嵌入不能带动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大国利用外资研发嵌入需要满足更强的条件才能带动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3无论对于小国还是大国,本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带动市场创新绩效的提升,而且提升强度对于小国和大国是一样的;4由于溢出效应的存在,使得外资研发嵌入更容易提升市场创新绩效和本土自主创新能力;5考虑外资研发嵌入的异质性,发现对于东道国是大国的情况,外资研发嵌入对本土市场创新绩效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作用方向上具有非线性的异质性特征。其次,基于上述理论推演,本文借助空间杜宾模型、从二维溢出视角出发构建了可实证的公共品逻辑框架。具体地,从公共品基于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定义出发,考虑外资研发嵌入也可能存在“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把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同空间杜宾模型的溢出效应相联系起来,构成二维溢出视角。在空间杜宾模型中,通过观察外资研发嵌入系数、外资研发嵌入空间滞后项系数和市场创新绩效空间滞后项系数的正负性及显著性,来判断外资研发嵌入的性质,据此逻辑上将2×2的公共物品分类扩展为4大类/19小类的可实证的产品属性分类,从理论上阐述无益物品、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关系,同时,构建了公共品指数,以此量化外资研发嵌入的公共品程度,将公共产品这一经济学概念进行可实证化推广。再次,在上述理论和逻辑基础上,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构建空间邻接权重矩阵、地理距离权重矩阵、经济距离权重矩阵以及人力资本距离权重矩阵,实证研究外资研发嵌入、市场创新绩效和自主创新能力三者之间的理论关系作用机理,探讨在华外资研发嵌入的公共物品属性。实证检验发现:1外资研发嵌入与市场创新绩效的空间聚集特征明显,在地理特征权重和社会经济特征权重下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2定性而言,外资研发嵌入存在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属于典型公共资源,定量而言,外资研发嵌入在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公共品效应最大,全国范围次之,东部地区较小,其它地区不符合公共品特性;3就更为严格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来看,外资研发嵌入依然存在非排他性,属于典型公共资源或雏形公共资源,这与上述结论基本一致;4自主创新能力在外资研发嵌入影响市场创新绩效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上述结论对内生性问题和外资研发嵌入的门限效应具有稳健性。最后,文章给出相应政策建议:1政府应该广开思路,在外资研发嵌入及其空间溢出性上做文章,减缓因本土创新政策着力点过于集中而带来的市场创新绩效下行压力;2政府在识别自身外资研发嵌入类型和量化特征基础上,结合公共品规制的国内外相关经验,相机地采取针对性、个性化的研发类外资引导方案;3建议各级政府编制详尽的外资研发嵌入指数表,及时追踪和捕捉本土在吸引和利用研发类外资上的区位优势。该论文有18张图,11个表,95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