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多地少是我国基本国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推进,土地资源供给稀缺性与不断增加的用地需求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实现有限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寻求反映区域禀赋特点的帕累托最优土地利用决策方案,是每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实现长沙市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为目标,结合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学科理论,分析了1995-2005年长沙市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趋势、存在问题及其根源、优化方向及其制度保障: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指标量化分析长沙市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本态势,即农用地处于加速非农化状态;基于马尔科夫预测模型,2015年长沙市区建设用地将占总面积的52.32%,农用地内部比例(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将由2005年34︰8︰30︰0︰28调整为2015年31︰9︰29︰0︰31;结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理论,研究表明长沙市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过程中存在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土地资源配置欠缺合理、土地利用经济效应亟需加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降低、土地利用社会效应有待提高等问题,而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是其不合理的根源;构建线性规划模型,利用lingos软件求得2015年长沙市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分别宜为8360.54hm2、2983.76 hm2、9041.69hm2、9.69 hm2、27316.21 hm2、6257.62 hm2、1663.90 hm2;最后结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其趋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从土地利用行为外部性内部化机制、耕地有效保护机制、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政绩考核体制与财税体制等方面提出了制度保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