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相流系统中微颗粒的运动特性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各地的雾霾现象日益严重。雾霾中的PM2.5/PM10微颗粒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性,因此对空气中PM2.5/PM10颗粒的浓度进行检测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雾霾现象,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石英晶体微天平和介电泳(Dielectrophoresis,DEP)原理的PM2.5/PM10浓度监测系统。为了提高PM2.5/PM10浓度监测系统的监测精度以及实现系统对PM2.5/PM10两种颗粒浓度分别监测,本论文采用离散相方法(Discrete Phase Model,DPM)与流体体积方法(Volume of Fluid,VOF)相耦合的方式对监测系统中PM2.5/PM10微颗粒的运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为了便于描述微颗粒运动特性,本文将颗粒运动最接近检测池底部的位置称为颗粒的"沉降点"位置。在固-液两相流模型的微颗粒运动轨迹模拟中,分别研究了液体粘度、液体密度、入口速度因素对微颗粒运动轨迹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粘度由0.01Pa·s减小到1×10-Pa·s过程中,颗粒"沉降点"位置随着液体粘度的减小而下降,当液体粘度从1×10-4Pa·s继续减小到1×10-6Pa·s时,颗粒"沉降点"位置随着液体粘度的减小而略微上升;在液体密度从500kg/m3增加到2500kg/m3过程中,颗粒"沉降点"位置随着液体密度的减小而略微下降;入口速度由0.2m/s增加到10m/s的过程中,不同直径颗粒的运动轨迹分离程度变大且"沉降点"位置有所上升。在固-液两相流的基础上,利用VOF+DPM耦合模型模拟研究了气-液-固三相流中入口速度、液体粘度、液体密度、气液两相表面张力这些因素对微颗粒轨迹的影响,结果发现:入口速度由0.2m/s增大到2m/s过程中,不同直径微颗粒的运动轨迹分离程度不断增加,其中PM2.5颗粒"沉降点"位置随着入口速度增加而上升,PM10颗粒"沉降点"位置随着入口速度增加先降低随后上升;液体粘度从0.001Pa·s减小到1×10-6Pa·s过程中,微颗粒"沉降点"位置不断下降;当液体密度500kg/m3增大到2000kg/m3过程中,颗粒的"沉降点"位置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1500kg/m3时,颗粒"沉降点"具有一个最低位置;气液两相表面张力的变化也对微颗粒的运动产生规律性影响,当表面张力为0.065N/m时,颗粒"沉降点"位置达到最低。通过模拟研究,得到优化的PM2.5/PM10检测系统物性参数,即入口速度设定为0.5m/s-1m/s最为合适,并且可以利用高分子减阻剂将检测池中电解质溶液的液体粘度调整为1×10-5Pa·s,液体密度调整为1500kg/m3,表面张力调整为0.065N/m。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本文对四川省绵阳市安县和北川县232户集中安置的震灾农村移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总结分析了灾区农村移民安置的经验和问题。
[目的]观察柴葛解肌汤治疗小儿急乳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急乳蛾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予头孢孟多抗感染治疗,治疗组5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柴葛解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采用生精助育汤治疗男性不育症 80例。结果 :经 1~ 3个疗程治疗 ,19例患者的配偶妊娠 (19/ 80 ,占 2 3.75 % ,95 %的可信区间为 14 .4 2 %~ 33.0 8% ) ;化验精子密度及活动率明
安徽繁昌地区是长江中下游铜铁金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繁昌浮山钾长花岗岩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
期刊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尤其是过敏性休克是其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母核降解产生的主要抗原决定簇和次要抗原决定簇是青霉素类抗生素发生过敏的基础,部分
实现农村信息网络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催化剂,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动机,是实现城乡发展平衡的有力抓手。为此,必须健全外部环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