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普-方-古”大三角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共时描写和历时探源相结合的方法,对桂林两江平话的词类和句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词类方面,实词部分我们主要描写了桂林两江平话中的名词、形容词和代词。名词部分主要描写了名词的定中结构、小称形式、词缀及重叠式构词等方面的情况,论述了两江平话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中名词特殊形式的不同。通过对两江平话动态语境的观察,显示出两江平话量词和形容词的重叠式特征。代词部分从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个方面对两江平话的代词系统及具体的用法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勾勒出两江平话代词系统的基本面貌。
虚词部分介绍了两江平话的副词、介词和助词。副词部分对两江平话中的程度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否定副词和语气副词进行了描写和分析,程度副词中的“尚”,语气副词中的“□??u33也”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介词部分将两江平话中的介词和普通话中的介词进行比较,梳理了两江平话中的介词系统,并对其中具有方言特色的“把、朝倒、沿倒”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助词部分分类列举和描写两江平话中的助词,并对两江平话中的体貌标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句式研究上,我们着重研究了桂林两江平话中具有典型性的四类特殊句式:处置句、被动句、比较句、疑问句和特殊的状语后置语序。在处置句部分,作为处置式的“把”字句在句式结构上和普通话中的“把”字句比较相像;无处置义的“把”字句表现为“把”后面的宾语是处所、方位名词,表示来源或经过的路线、场所等,这时“把”的意义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介词“从、向、朝、经由”;被动句从“着2”字被动句的句式、谓语成分、语义色彩以及来源几个方面对两江平话中的“着2”字被动句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并认为两江平话中的被动标记“着2”应该是来源于“遭受”义动词;比较句重点描写差比句,其中表示不及的差比句式“SJ+A+过+ST(+Z)”处在较早的历史层次,这种用法是对古汉语的遗留;疑问句主要对两江平话中的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正反问句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本文的突出特点是:在共时描写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两江平话的立体语法特征,较为清晰地显示了两江平话与其他方言的关系。
词类方面,实词部分我们主要描写了桂林两江平话中的名词、形容词和代词。名词部分主要描写了名词的定中结构、小称形式、词缀及重叠式构词等方面的情况,论述了两江平话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中名词特殊形式的不同。通过对两江平话动态语境的观察,显示出两江平话量词和形容词的重叠式特征。代词部分从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个方面对两江平话的代词系统及具体的用法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勾勒出两江平话代词系统的基本面貌。
虚词部分介绍了两江平话的副词、介词和助词。副词部分对两江平话中的程度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否定副词和语气副词进行了描写和分析,程度副词中的“尚”,语气副词中的“□??u33也”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介词部分将两江平话中的介词和普通话中的介词进行比较,梳理了两江平话中的介词系统,并对其中具有方言特色的“把、朝倒、沿倒”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助词部分分类列举和描写两江平话中的助词,并对两江平话中的体貌标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句式研究上,我们着重研究了桂林两江平话中具有典型性的四类特殊句式:处置句、被动句、比较句、疑问句和特殊的状语后置语序。在处置句部分,作为处置式的“把”字句在句式结构上和普通话中的“把”字句比较相像;无处置义的“把”字句表现为“把”后面的宾语是处所、方位名词,表示来源或经过的路线、场所等,这时“把”的意义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介词“从、向、朝、经由”;被动句从“着2”字被动句的句式、谓语成分、语义色彩以及来源几个方面对两江平话中的“着2”字被动句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并认为两江平话中的被动标记“着2”应该是来源于“遭受”义动词;比较句重点描写差比句,其中表示不及的差比句式“SJ+A+过+ST(+Z)”处在较早的历史层次,这种用法是对古汉语的遗留;疑问句主要对两江平话中的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正反问句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本文的突出特点是:在共时描写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两江平话的立体语法特征,较为清晰地显示了两江平话与其他方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