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英语及其句型结构特征研究——对比分析中美两国领导人的讲话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gay3_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世界英语的研究者认为,英语在国际范围内的广泛使用,与多种文化及意识形态的频繁接触,必将使其拥有多元文化身份,从而更有效地在广阔的跨文化交际语境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是英语语言与中国文化长期接触、逐渐融合的必然结果,是合理的、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是一种处于发展过程中的英语“使用型变体”。中国英语不同于中国式英语(Chinglish),它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没有不可接受的语法错误,但在语音、词汇、句法以及语篇等方面拥有独特的中国特色,反映中国的特有事物、特有文化及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有利于跨文化交际。   本文通过量化对比、分析两组中美两国国家领导人讲话的英文版,总结出了一些典型的中国英语句型结构特征:与美国英语相比,中国英语并不偏向于使用较短句式,但比较倾向于使用简单句,且复合句内部结构倾向于简单化,并列成分比较多。这与英语是“形合”语言,而汉语是“意合”语言密切相关,同时反映出英语民族“分析性”思维方式与中国人“整体性”思维方式的区别。两国领导人讲话中称谓的对比、结束语的对比、以及语言风格的对比(严肃或幽默)等也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进一步研究中国英语,需要更广泛的材料收集、更全面的分析视角与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得到更多的认可,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同时对中国的英语学习及教学也具有更深刻的指导意义。希望本研究的一些发现能够激发对中国英语更多的兴趣,同时为对其深入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其他文献
郭沫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翻译家。郭沫若一生中共翻译了300多万字的作品,涉及德、英、俄、美、法、意、印度、波斯等国的数十位作家,
英语世界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三十、四十年代。而《红楼梦》在英语世界里的接受并非一帆风顺,从早期的误读与批判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的客观深入研究
反讽这一现象在圣经叙事中不仅表现为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文学创作的原则。本文主要研究了《圣经》历史书中的反讽类型及其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艺术功用和对读者的艺术感染力
一直以来,语文文理国洛洛广赵内广文语世成是一个热符课题。然而,针对该领符理洛洛多数仍然停留广中中南类文理洛洛,把语文文理国作为一个动文过程来进行洛洛尚为数不多,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