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技术对去瓣LASEK术后人眼高阶像差的变化。分析术前、术后视力,全眼高阶像差、主观视觉质量调查问卷,为近视患者术后提高视力以及视觉质量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前瞻性研究,对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门诊行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去瓣LASEK个性化切削治疗(共146例,292只眼)的近视患者按等效球镜分为低度数组(等效球镜值≤-3D),中度数组(-3D<等效球镜值≤-6D),高度数组(等效球镜值>-6D)。进行随访观察,主要分析指标有术前及术后1w、1m、3m、6m的视力、等效球镜值、全眼高阶像差,术后6m时的视觉质量调查问卷。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UCVA:1w时低度数组达0.8以上,中度数组达0.8以上,高度数组达0.6以上。三组1个月UCVA均优于术前BC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数组术后1个月视力1.050±0.174;中度数组术后3个月视力1.126±0.121;高度数组术后3个月视力1.071±0.146。低度数组视力在1个月时稳定,而中度数组和高度数组视力在3个月时稳定。所有患者UCVA均大于术前UCVA,无一例视力下降。HOAROM:结果显示三组术后HOAROM较术前均增高,在术后1w时均最高,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6m时三组均基本趋于稳定,其中低度数组HOAROM于6m时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P>0.05),而中度数组与高度数组,术后6m时HOAROM值较术前增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1,P<0.01;t=8.32,P<0.01)。SA:结果显示三组在术后1w时较术前均增高,低度数组随着时间推移略有降低,而中度数组及高度数组随时间变化没有下降趋势。6m时三组均基本稳定,较术前均增加,分别增加0.4倍,0.9倍,3.5倍。低度数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1.90,P>0.05),中度数组及高度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P<0.01;t=8.83,P<0.01)。coma:低度数组术后与术前比较coma减小,而中度数组与高度数组术后coma增大,6m时低度数组与中度数组coma基本稳定,三组6m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0,P<0.05;t=2.94,P<0.05;t=5.69,P<0.01)。trefoil:三组组内各时间点未见明显差异,术后6m时基本稳定。术后6m时,6.5mm瞳孔直径下,HOAROM、SA、coma与术前屈光度(绝对值)存在正相关性(r=0.246,P<0.05;r=0.272,P<0.05;r=0.184,P<0.05);而trefoil与术前屈光度不存在相关性(r=0.097;P>0.05)。分析术后6m时,主观症状评分与全眼高阶像差相关性,得出光晕与SA成正相关性(r=0.216,P<0.05)。 结论: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去瓣LASEK术后视力恢复好,能够有效减少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加,尤其是对低度数患者术后高阶像差的控制更好。术后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均方根值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数成正相关,患者的光晕症状与球差均方根值成正相关。但其远期效果,更全面的评价指标需要进一步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