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语言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Richards&Rodgers,2001)。20世纪70年代交际教学法传入中国,该教学法重交际、互动,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认为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课堂师生互动是指在教室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师生之间以言语方式进行的教学活动载体,是发生于教室中师生之间的交际活动。自Dell Hymes(1979)提出交际教学法以来,课堂师生互动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学者主要从理论层面对课堂师生互动展开研究,包括:课堂师生互动的意义及方法,教师话语作用的研究,教师提问策略的研究等;也有部分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基于目的原则、交往行为理论等对课堂师生互动进行探究。国外学者以Sinclair&Coulthard为代表的伯明翰学派从各种话步的功能出发,认为课堂对话的基本模式为启动步(Initiation)-反应步(Response)-应答步(Feedback)(IRF模型)。虽然IRF话语链是当前课堂师生互动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模型,但它只考虑学生对教师问题作出回答的情况,没有阐释学生无法正确回答教师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该如何处理。由此可见,该模型自身存在缺陷。Du Bois(2014)提出的对话句法理论超越了传统线性句法分析模式,关注话语之间的关系,强调语言是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交际互动习得的。交际双方当后一说话人复用前一说话人的话语或结构时,共振就产生了,从句法结构层面的共振来看,可以分为:(1)完全共振;(2)部分共振;(3)零位共振。对于二语课堂而言,师生问答对话之间的共振程度决定了学生答案的准确度。因此,对话句法理论可弥补IRF模型的不足。鉴于此,本文尝试基于对话句法理论构建IRF~+(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提示与探究))模型,从《当代大学英语》中选取了358个Wh-类问题,同时以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的63名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两个班,一班(实验班)采用IRF~+模型授课,二班(对照班)用传统的IRF模型授课,用16周后的基础英语考试成绩验证IRF~+教学模型是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课堂师生互动的看法,本文也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同时,本文拟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基于对话句法的IRF~+建构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2、教师提问与英语课堂互动的关系是什么?3、学生的成绩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什么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基于对话句法理论指导下所建构的IRF~+模式比传统的IRF模式更有效。教师采用IRF~+教学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更加活跃,取得了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