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小黑点病的发生与氮素代谢关系的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hohaha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Pekinensis)又称结球白菜,由于它经济产量高,生产成本低,种类较多,耐贮藏,在我国分布广,栽培面积大。然而小黑点病(petiole spot)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大白菜的商品性,在我国越来越成为影响大白菜质量和出口创汇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田间表现抗病的品种鲁白15、M36和田间表现感病的品种87-114、P15-1为实验材料,分析了低氮(不施氮,对照)与高氮(施纯氮540kg/hm~2)处理条件下,叶柄与叶片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相关产物含量的变化趋势,探讨了不同抗性品种间氮代谢过程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 1、大白菜小黑点病在田间发病时,叶柄内侧及小叶脉上出现大量黑色或褐色的、直径1-2mm的斑点,病情严重的植株叶柄背面也有黑点。黑点随着植株生长越来越大,至生长后期有的已经褐变。该症状在收获期后贮藏期间有继续加重的趋势。不同基因型的大白菜品种间小黑点发病症状存在明显差异。 2、供试的四个品种在高氮处理条件下的硝酸还原酶(NR)活性均高于低氮,叶柄中的NR活性均从莲座期开始呈现增加趋势。叶片中,高氮处理导致酶活增加的比率较高。低氮和高氮处理条件下,抗病品种的NR活性在各个时期均比感病品种高,这种规律在叶片中的表现较为明显。 3、四个品种叶片中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远远大于叶柄中的,高氮条件下GS活性大于低氮条件。抗病品种GS活性大于感病品种,但个别时期的规律不明显。 4、无论品种和生育时期,高氮处理条件下的硝酸盐含量均高于低氮,其中包心初期的差别在四个时期中最大。整个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基本为下降趋势,最后在收获期略有上升。莲座期硝态氮含量相差
其他文献
双歧杆菌作为人和动物肠道中最重要的生理性细菌之一,对机体无毒、无害、并且具有广泛的生态效应与生理作用。双歧杆菌参与了宿主的消化、营养、代谢、吸收、免疫及抗感染过程,被认为是微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或重心。现有研究表明,双歧杆菌制剂可恢复肠道内菌群失调的生态平衡,保护并修复肠道黏膜,促进肠道益生菌增殖,因而在防治肠源性感染中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国内外研制开发的双歧杆菌制剂采用的都是活菌,其有效期不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机电设备及子系统应用到高铁站房中,如电动窗、电热风幕、电伴热、电动百叶、能源管理系统(远程抄表)等等,多为人工控制或独立控制,管理不便且能耗浪费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