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至与圆融——鲁迅与佛教、基督教、道教关系发微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chi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与宗教"这一课题尽管已有先行学人涉入研究,但他们多采用资料引证的方式进行研究,对鲁迅与宗教在主体精神层面上的关系未做深入涉及.该文则直接切入鲁迅与宗教主体精神相沟通和契合的层面展开论述,通过对鲁迅与佛教、基督教、道教的关系发微,探讨鲁迅在中外文化碰撞交汇中对宗教的独特看取和选择,剖析宗教对鲁迅主体精神的影响以及鲁迅对宗教精神的圆融和偏至之处,揭示鲁迅作为文化伟人的文化渊源.该文试汲取前人理论研讨的基础上,从理迅与佛教、基督教、道教的关系中,清理鲁迅在中外文化交汇碰撞中独特的文化选择,探讨鲁迅与宗教内在精神的契合和背离,分析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端"意义,由此来观照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的文化源流,以期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来揭示鲁迅思想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其他文献
读者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次才是一种文艺现象,读者既是为满足自身阅读动机而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感受的阅读者,又是文学作品完成自身、实现基终极价值的执行者,它是文学研究
本文系统梳理了“课程标准”的由来和发展,选取了1993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九十年代商业语境下,文学受商业精神浸染,更多以商业主义方式与社会接轨,这使文学面临时代的挑战,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和契机.本文着重分析文学分流并存现象,其中认
文化久是当下西方文化理论和批评界的一股新的学术潮流。文化研究的兴起可从文学理论的发展、后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以及知识分子的身份变化等几个方面来理解。文化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