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理,观察单独应用氨甲环酸保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间西南医科大学附院住院治疗的21例慢性硬膜血肿患者,均经头颅CT影像检查确诊。入组标准: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Markwalder’s分级为0~Ⅱ级患者。排除标准:⑴明显颅内高压表现或脑疝形成,⑵有基础疾病必须服用抗凝药物者;⑶凝血功能障碍者。入院后给予静脉氨甲环酸(1g/d,qd)治疗,1周后出院,改为口服氨甲环酸(250mg,tid),持续1~5个月(2.8±1.0月),随访6~10个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变化,并比较用药前后血肿量变化。并将本组病例与同期住院慢性硬膜下血肿采取钻孔引流手术的86例患者比较,分析二者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治愈率和治疗不良反应等差别。结果治疗效果分为有效和无效。有效:头颅CT扫描上血肿量吸收或/和临床症消失。无效:头颅CT扫描上血肿量变血化不大(>1月)、增加或/和临床症状加重,药物毒副作用等原因不能继续保守治疗或失访者。21例中1例失访,余20例中有效15例(75%);无效5例(25%),其中3例(15%)因临床症状加重改用手术治疗,1例(5%)因血肿量及症状变化不大改为手术治疗,1例(5%)因药物副作用停药治疗。影像学上从开始治疗前的平均血肿量50.4±33.2ml→39.9±30.6ml(1月)→6.20±9.24ml(3月)。用药持续时间2.8±1.0月。与同期慢性硬膜下血肿住院采取钻孔引流手术的患者相比,本组治疗费用较低,治疗不良反应少,但治愈率稍低。结论氨甲环酸可能通过抗纤溶作用,抑制血肿外膜新生不成熟血管的反复出血,达到治愈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作用。本研究表明单独应用氨甲环酸保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简单易行,尤其对一部分不愿手术或有手术禁忌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对双侧血肿或伴有脑萎缩明显,高龄,预计脑顺应性差术后复位困难的患者,可优先选择。尽管服药时间较长,但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约了医疗费用,降低了治疗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