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色小镇是指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及住建部为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在全国范围培育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特色环境为亮点,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中国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发展潜力,其建设促进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目前特色小镇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各地资源现状、建设理念、产业基础、经济实力、发展模式、空间分布等存在差异,特色小镇在培育过程中出现建设盲目扩张、进程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产业经济学、区位论、区域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以福建省特色小镇为例,运用归纳演绎法与空间数理模型,划分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并探究其空间分布概况、类型、均衡性、密度以及等级分异,分析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为特色小镇的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一定理论指导。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以产业为视角,通过“特色产业为主、延伸产业为辅”的原则,运用归纳演绎和对比分析法,归纳了福建省特色小镇的四类发展模式:文化旅游型、农业资源型、产业发展型和科技创新型,及其下属十一种产业类型,并基于不同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提出针对性发展策略;(2)通过计量模型测算了福建省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概况、类型、均衡性、密度以及等级分异可知:福建省特色小镇整体空间分布趋于分散,分布密度上呈现“自沿海向内陆”递减的特点。四类特色小镇的集聚程度差异明显,其中农业资源型集聚程度最高,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其次是科技创新型,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再次是产业发展型,主要分布于泉州、莆田、南平市辖区附近;而文化旅游型集聚程度较低。福建省特色小镇发展等级空间分异显著,发展等级指数从泉州、福州、宁德、南平、龙岩、莆田、漳州、厦门、三明逐步递减。(3)运用地理联系率、GIS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分析福建省特色小镇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表明空间分布主要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A级景区和示范点数量、区位市场、交通条件、地形因素、人口与经济密度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傍城、傍景”和“沿河海、沿低地、沿交通”的“两傍三沿”空间分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