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管接触热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aihong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电子器件尺寸不断减小,热流密度急剧上升;同时,电子器件和散热器接触时存在的一些缝隙或孔洞,严重阻碍了热量从电子器件到散热器的传输,使得电子器件和电子设备的工作寿命和工作效率大幅降低。因此,提高电子设备的散热水平成为制约电子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上述问题,专家们提出了热界面材料的概念,通过采用将其填充到缝隙中的方式来降低热阻,提高热传输效率。近些年,碳纳米管因为其具有非常高的轴向热导率和良好的柔韧性成为备受追捧的热界面材料。若想提高电子器件到散热器之间的传热效率,不仅需要界面材料本身具有高的热传导性,还需要降低电子器件和热界面材料、热界面材料和散热器接触时形成的界面热阻。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碳纳米管-硅和碳纳米管-铜的界面热特性。这些特性将对未来微电子器件的散热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单壁碳纳米管-硅和单壁纳米管-铜界面热特性的模拟中,主要考虑了温度、界面原子间作用力、碳纳米管管径、热整流效应这四个因素。经过计算,得出了以下四个规律: (1)界面热导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温度升高,更多的声子被激发,促进了热量的传输。后者在550K时出现峰值,以后略有下降。(2)界面热导随着界面原子间作用力的增强而增大,近界面处的原子会随着作用力的增强而振动加剧,声子耦合度变好,热传输水平得到提高。 (3)管径的变化对界面热导同样存在很大的影响,增大碳纳米管管径,界面处相互作用的原子数增多,热传输途径变多,界面热导增大。 (4)交换冷热端后,界面热导的数值明显发生了变化,在单壁碳纳米管-硅的模型中,碳纳米管作为热端比作为冷端时界面热导大5.5%-22%;在单壁碳纳米管-铜的模型中,碳纳米管作为热端比作为冷端时,界面热导大3%-10%。这说明界面热传输中存在热整流效应,且从数值上看,单壁碳纳米管-硅受影响更大,两者都随着温度升高整流效应影响减弱。在多壁碳纳米管-硅和多壁纳米管-铜界面热特性的模拟中,考虑了温度、管壁数目以及原子间作用力三个因素。得到了以下规律: (1)温度依赖性模拟是以三层碳纳米管管壁为例,所得结论与单壁碳纳米管相同,界面热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在相同温度下,碳纳米管-硅的界面热导明显大于碳纳米管-铜的界面热导。(2)界面热导随管壁数的增大而减小。(3)作用力依赖性的模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调整碳原子与硅/铜原子之间的作用力,经过计算发现界面热导随着界面两侧原子间作用力的增大而线性增大;另一方面是改变处在不同层的碳原子间的作用力,发现界面热导并没有发生变化,可见不同层碳原子间的作用力对轴向方向的热传输并没有直接作用。
其他文献
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
<正>由中共中央党校、全国党建研究会和中共重庆市委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于6月6—8日在重庆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
半导体集成电路(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是微纳制造领域的制高点;随着其特征尺度(Feature Scale)的日益缩小,在工艺加工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也愈来愈严峻。作为不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千兆以太网已经成为主流的网络技术,随之而来的是对网络设备要求的提高。网络设备的性能将会直接影响到网络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所
液滴微流控是微流控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对液滴的操控如液滴融合、裂分、混合、分选、捕获等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液滴分选就是从大量液滴中分离出目标液滴,可以用来提
全球半导体、薄膜等新兴行业的生产制造要求对真空泵的结构设计和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以高度集成、高效节能、简洁紧凑为代表的创新设计理念取代传统设计要求,是目前
目前,市场上的紫外探测系统普遍存在灵敏度低、集成度低、体积庞大、功耗高等缺点,光电探测系统电路由感光器件、放大电路、读出电路等共同实现,需要至少三块芯片组合才能完
<正>4月20日,"中国交通安全与反光技术高峰论坛"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论坛上,常州华日升反光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日升")发布了微棱镜型系列反光材料量产投放市场的信息
钢管混凝土组合异形柱(SCFST柱)建筑效果好,形式、布置灵活,塑性和韧性好,抗震性能佳,是住宅钢结构的一个热点发展方向。如何使用现有结构设计软件,科学有效地建立SCFST柱是
红外探测技术利用目标和背景之间的红外辐射差异来进行目标探测,具有全天时工作、隐蔽性强和抗干扰性好等优点,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远距离下目标成像面积非常小,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