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统计分析阿司匹林GPIa(C807T)、GPIa(G873A)等位基因和氯吡格雷CYP2C19*2、CYP2C19*3等位基因在本地区缺血性脑卒中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研究对不同GPIa(C807T)、GPIa(G873A)、CYP2C19*2、CYP2C19*3基因型的人群使用不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将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并接受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所指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584例患者。收集他们的病历资料: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一般状况。根据后续是否进行基因检测将患者分为A1组(进行阿司匹林药物基因检测)、A2组(未进行阿司匹林药物基因检测)、B1组(进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和B2组(未进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首先,根据对纳入基因检测A1、B1两组的患者的阿司匹林GPIa(C807T)、GPIa(G873A)等位基因或氯吡格雷CYP2C19*2、CYP2C19*3等位基因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明确扬州江都地区的基因分布情况以及各类型的基因型频率。随后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将A1组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敏感、半抵抗和抵抗三种类型,将B1组患者分为氯吡格雷快代谢、中间代谢、慢代谢三种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给予不同的调整用药方案。敏感(快代谢)型使用标准剂量,半抵抗(中间代谢)型使用加大剂量,抵抗(慢代谢)型则更换药物,持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六个月以上。出院后随访六个月,随访方式包括电话随访,门诊随访或再次入院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是否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原疾病是否进展或再次入院,是否有其他不适。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NIHSS评分和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是否有差异,c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再次入院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最终入组患者数为A1组138例,A2组153例,B1组141例,B2组152例,分别比较A1、A2和B1、B2组间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一般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满时,A1组再次入院率为0.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A2再次入院率为4.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4%,B1组再次入院率为1.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B2组再次入院率为6.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8%,分别比较A1、A2和B1、B2再次入院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不良反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可以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