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转录组和代谢组解析栀子主要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

来源 :江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利用HPLC法测定不同发育时期栀子果实中6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明确其变化规律。(2)运用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对栀子果实进行研究,解析栀子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转录与代谢的调控机制,通过组学联合分析,鉴定果实中环烯醚萜与西红花苷类成分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为栀子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的研究及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含量测定根据栀子果实发育的颜色变化特点,历经绿色、黄绿、黄、黄红、红色的变化过程,将其分为幼果、青果、黄果、黄红果和红果五个发育时期,采集五个发育时期的栀子果实,利用HPLC法测定栀子苷、京尼平苷酸、京尼平-1-β-龙胆双糖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和绿原酸6种有效成分的含量。(2)转录组学分析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发育时期的栀子果实进行研究,使用公共数据库对各样本中的基因进行比对和功能注释,使用DESeq2对获得的基因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基于STEM时序聚类算法分析基因的表达趋势,运用GO、KEG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3)代谢组学分析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栀子不同发育时期果实中代谢物的种类、数目和相对含量变化,结合多元统计与单维统计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层级聚类分析揭示不同果期差异代谢物的变化,利用KEGG数据库对栀子果实中的差异代谢物进行功能通路注释和富集分析。(4)联合分析将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的数据联合分析,鉴定参与栀子环烯醚萜与西红花苷类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的差异表达基因和代谢物,从转录与代谢的角度解析栀子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两类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基于Spearman相关性分析,构建差异表达基因-代谢物的相关性网络,进一步挖掘栀子中与环烯醚萜和西红花苷类成分相关的功能基因,应用STRING数据库对栀子果实中两类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的基因构建蛋白互作网络,通过Cytoscape软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1)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栀子不同发育时期果实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和变化规律有一定的差异,栀子苷、京尼平苷酸和绿原酸在幼果期含量达到峰值,随着栀子果实的发育成熟,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京尼平-1-β-龙胆双糖苷的含量在栀子的幼果期含量最低,随着栀子果实的发育成熟,在黄红果期达到峰值,随后在红果期含量稍下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西红花苷类成分在栀子果实发育初期并未合成,随着栀子果实的发育成熟,其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红果期达到了峰值。(2)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栀子发育成熟过程中五个时期果实的15个样本进行研究,总共获得103.63Gb的测序数据,组装后得到77310个基因,对不同发育时期的栀子果实进行差异分析,共获得1728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栀子幼果期与红果期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最多为9375个,黄果期与黄红果期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最少为1068个。基于时序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栀子果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多种酶的催化与调节,还涉及到多种次生代谢物质的生物合成通路,包括苯丙烷生物合成、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萜类骨架生物合成等途径。(3)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对栀子不同发育时期果实中的代谢物进行研究,共鉴定743种代谢物,按照KEGG数据库中植物次生代谢物类型可以分为6个类别,其中黄酮类、萜类、苯丙烷类代谢物数目较多,分别为28、26、21个。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和T检验筛选得到352个差异代谢物,上调的代谢物有238个,下调的代谢物有1 14个,对其进行KEGG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发现在栀子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氨基酸代谢、次生代谢物质的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与碳代谢是较为显著的通路。(4)经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的联合分析,构建栀子环烯醚萜类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鉴定该途径中29个基因编码的14种酶(ACAT、HMGCS、HMGCR、MVK、PMVK、MVD、DXS、DXR、ispD、ispE、ispH、IDI、GPPS、10HGO)与8种代谢物;在西红花苷类成分生物合成途径中鉴定27个基因编码的16种酶(DXS、DXR、ispD、ispE、ispH、GPPS、IDI、crtB、PDS、Z-ISO、ZDS、crtISO、1cyB、CCD4a、UGT75L6、UGT94E5)与6种代谢物。并对上述基因和代谢物在栀子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与代谢物相关性网络结果表明,栀子果实中与环烯醚萜类成分高度相关的基因有211个,与西红花苷类成分高度相关的基因有153个。(5)基于STRING数据库对栀子果实中环烯醚萜和西红花苷两类成分合成途径的基因进行蛋白网络互作分析,根据互作网络中每个基因节点的连通性(Degree)大小,从而获得两类成分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经分析得到栀子环烯醚萜类成分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为HMGCR,西红花苷类成分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为DXS、DXR、PDS3和PSY。结论:(1)测定了栀子不同发育时期果实中6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明确其变化规律。在栀子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有效成分的含量和变化规律有一定的差异,它们受到果实发育阶段的影响,以栀子苷为代表的环烯醚萜类成分主要呈下降的变化趋势,而西红花苷类成分则呈上升的变化趋势,二者在栀子果实中呈相反的积累模式。(2)基于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对栀子5个发育时期的果实进行联合分析,鉴定了参与环烯醚萜类成分生物合成途径中8种代谢物和29个基因编码的14种酶,其中起关键调控作用的基因是HMGCR;在西红花苷类成分生物合成途径中,鉴定了 6种代谢物和27个基因编码的16种酶,其中起关键调控作用的基因是DXS、DXR、PDS3和PSY,这些关键基因可能对栀子环烯醚萜和西红花苷类成分的生物合成起重要调节作用。本研究解析了栀子果实中环烯醚萜和西红花苷类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鉴定了两类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有利于促进栀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并为栀子的遗传研究和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拥有58年发展历程的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石油经研院”)是2015年入选25家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中唯一一家企业类智库,在“能源”和“企业”领域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有着独特优势,其在建设国家高端智库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自身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智库治理体系。为此,本刊围绕中石油经研院的定位演变、建设国家高端智库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未来的目标和规划,以及对高质量建设好中国特色新
期刊
以奶粉为主要原料,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对牛奶泡腾片的配方进行试验研究,并进行响应面优化,获得牛奶泡腾片的最佳配方为:奶粉添加量35%、崩解剂的酸碱比例为1∶1、乙醇体积分数95%(V/V)、甜菊糖苷添加量2.5%、崩解剂的添加量为55%、硬脂酸镁0.4%、牛奶香精0.24%.以此优化配方,制备的牛奶泡腾片外表细腻光滑,形状规则,在50~60℃的温水中可迅速崩解为乳白色饮品
通过分析传统扬尘污染防治模式的弊端,提出了一种“精准监测、排量切入、总量考核、职责共担”的新模式。该模式在技术手段上使用以扬尘在线监测数据为基准的扬尘排放量计算模式,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扬尘源排放量计算方法,实现了扬尘排放量的自动、实时、在线计算;在管理手段上将传统的扬尘浓度点控制转变为易扬尘单位扬尘排量控制,通过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增强了政府与企业对于环境效益的职责分工,有助于将扬尘防控责任有效落
目的 探讨放疗期间同步硫糖铝保留灌肠对预防宫颈癌放疗患者急、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的效果,并评估对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接受放疗的宫颈癌患者2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104)和对照组(n=104)。试验组放疗期间同步硫糖铝保留灌肠每晚1次。采用RTOG/EORTC标准、简单临床结肠炎活动指数(SCCAI)问卷和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指数(IBDQ)
2022年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和能源价格体系遭受严重冲击,能源领域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使得能源转型背景下的能源安全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回顾2022年全球能源市场、能源危机、能源安全、能源转型等诸多问题,以及中国能源市场的生产供应、消费情况及能源结构变化特点,总结“双碳”背景下,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现状、传统化石能源企业的发展优势与挑战,给出传统能源
报纸
<正>长篇小说作为文学之“重器”,以宏大的叙事体量、广阔的现实图景、恢宏的叙事场景、复杂的人物关系、崇高的史诗品格等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同时,长篇小说也是体现一个时代文学水准与创作主体文学成就的重要标志。21世纪以来,长篇小说在创作机制、思想主题、结构技巧、叙事视角、接受方式与传播方式上,均能看到市场这只来自于文学外部的“隐形之手”对长篇小说创作的影响与干预。
期刊
中国少数民族史诗大多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是宝贵的文化“基因库”。文章以彭韶军为代表的设计团队创作的《中国三大史诗·江格尔》《中国三大史诗·玛纳斯》少数民族史诗主题绘本为例,结合口头程式理论以及相关口头传统知识,对少数民族史诗主题绘本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探索,旨在为今后少数民族史诗主题绘本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本文以壮乡“三月三”民俗活动下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为例,论述通过融合学科特点打破课堂界限开展绘本创作的方法,从而达成“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