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洛地区是中国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和“国家”的地方。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河洛地区长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周成王时的何尊铭文就称河洛为“中国”,意为天下之中。河洛文化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河洛地区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其古代音乐的典范性,创造了纷繁多彩、气象万千的音乐形式,映衬着古老的民歌,形成了具有历史传承的音乐文化系统,并以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各个时期音乐文化的代表和典范,在中国传统音乐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起到了毋庸置疑的核心作用。河洛民歌腔词关系的结合规律是河洛地域文化独有特色的特殊呈现。腔词关系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很快穿透保护机制而获得对文化“气质”的一种理解,并且对这种文化所特有的心理特质和心理过程有所了解。河洛民歌从早期丰富多彩的状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继承、吸收和扬弃,持续下来的风格特征是河洛民歌现代性的诞生,河洛民歌在“现在”这一维度中不断延绵,腔词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当今在演唱中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既是对河洛民歌历史样态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河洛民歌未来发展的瞻望。本研究论题“河洛民歌腔词关系研究”,就研究对象“河洛民歌”来说,本研究属于歌唱艺术中区域民歌研究的一个部分,从研究内容来看是一个边缘交叉、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民歌音乐与语言共生的特征,决定了研究民歌只研究音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实地采风、亲临民歌演唱的“场域”;从语言学和音乐学相结合的视角,利用实证研究、实验分析等方法,对河洛民歌进行深入考察分析,对河洛民歌的两个共生要素:腔、词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对河洛民歌腔词关系的内部结构、外化形态等分析阐释,力图超越腔词之间的表层关系,为深入探讨腔词的深层关系、表演审美开辟新的领域。全文共有六个章节。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论题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综述、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等问题。第一章主要从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等方面对河洛民歌腔、词生存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河洛民歌的体裁、题材进行分类概述。第二章主要对河洛民歌腔的板、眼等节律特征和声、调等调式音阶特征及唱词的声、韵、调等语音特征和衬词、叠字、特殊音色等其他显性特征进行分析。第三章是对河洛民歌腔词的音调关系进行阐释。以实验语音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依据,首先从河洛民歌的字调、腔格,以民歌中的单音节字和多音节词及方言调查字表为实验材料对河洛民歌方言字调进行实验语音学分析,通过三维语图和实验结果图表,使方言字调的高低走向可视化呈现,与唱词所对应腔格的高低起伏进行比较;其次,对河洛方言的语调特征进行分析归类,将语调的调型与唱腔旋律乐句的走向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第四章从音乐结构的视角出发,首先,对河洛民歌唱词基本句式和变化句式中句幅、句逗、以及韵辙与唱腔旋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对河洛民歌的唱词的段落与唱腔的曲体结构及二者之间的整体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它们在结构方面的相互关系。第五章主要阐释河洛民歌唱词与唱腔节奏层面的关系。以音韵学理论为依据,对唱词节奏的习惯重音、逻辑重音和情感重音的特征以及与唱腔旋律中的重音“相顺”还是“相背”的关系进行分析。第六章主要以表演理论为依据,对河洛民歌的创作、演唱、演唱语境及传承进行研究。民歌作为口传艺术的一种,它的整个创作、演唱过程是“传统”和“即兴”的辩证统一。对河洛民歌演唱的“用嗓特征”、“咬字吐字”、“润腔”等特征进行研究,对河洛民歌演唱的审美特征“味儿”进行阐释。最后对河洛民歌艺术化演唱表现、多元化的跨界融合、时代化的创新传承等发展新样态进行分析。结论部分主要对河洛民歌腔词音调关系、结构关系和节奏关系进行归纳;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河洛民歌腔词关系发展规律的稳定性和变异性进行总结。对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归纳,对本论题研究的延伸之处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