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主体位于哈萨克斯坦西部,向东西方向延伸。盆地地层以巨厚的盐岩层为分界,三分为盐上层系,盐岩层系,和盐下层系。研究区主体位于滨里海盆的北部断阶带(North Sidewall Zone,NSZ),受构造影响复杂;R构造位于研究区的北部,为南北向较陡,东西向较宽缓的背斜构造。论文以哈萨克斯坦F区块R构造盐下碳酸盐岩为研究目的层,以岩心观察分析为基础,综合运用测井曲线,建立石炭系层序划分的标准,划分四个二级层序界面,并在第一个二级层序内进行三级层序细分,确定四个受区域海水变化形成的三级层序界面。同时,结合岩性、地化、孔隙、物性等资料,在层序格架下对盐下石炭系碳酸盐岩的储层类型,分布特点,以及成岩后生作用下孔隙演化进行分析,确立优质储层分布控制因素。 区域内盐下碳酸盐岩主要沉积于大的海侵环境下的开阔台地和台地边缘环境,岩性主要以颗粒支撑的灰岩为主,包括亮晶颗粒灰岩,微亮晶颗粒灰岩-亮晶颗粒灰岩,微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其孔隙空间为剩余原生粒间孔,早期的方解石胶结物支撑颗粒保护原生粒间孔隙;在大的海侵环境下,局部短暂的海平面下降,为碳酸盐岩沉积引入“新鲜血液”,因此出现少量陆源碎屑岩层,以粉砂岩为主,局部井出现细粒砂岩,同时也为下伏地层提供不同的方解石胶结物水体来源。在整个海侵环境影响下,区域的岩溶现象并不明显。成岩后生作用以方解石胶结为主,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方解石胶结物对孔隙的破坏和保护各异;晚期的构造运动产生的裂缝,对连通储层起到积极的作用。 盐下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孔隙的成因与原始的灰岩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颗粒支撑的岩类,孔隙发育较高;同时早期的海底成岩作用形成的微粒状方解石胶结物垂直颗粒边缘生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原始粒间孔隙度,但可以抑制上覆地层的压实,最终保护剩余原生粒间孔隙度;埋藏时期,压溶缝,微裂缝及构造缝的产生,可以连通孔隙空间(粒内孔隙),对储层的渗流提供了有利的通道,同时也是油气运聚通道。二叠系的巨厚盐岩沉积,为下伏地层提供了良好的致密盖层,为形成优质油气藏提供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