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0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持续较大规模的顺差,导致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对国内货币供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表现为基础货币投放的被动增长。为了维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我国中央银行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货币冲销操作。冲销操作的目的就是保持国内货币供给量稳定、坚持货币政策的目标,并保证其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些货币冲销措施是否有效,历来是备受国内外经济学家、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问题。目前,学术界中采用合理、可行的计量方法来定量分析冲销干预对中国货币供给的影响的文章比较有限。本文借鉴了国际常用的央行反应函数模型,并根据我国国情进行相应调整,以此对我国央行冲销干预的有效性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首先对各国使用的冲销措施、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和我国在不同宏观经济条件下的冲销政策与效果进行了梳理。其次基于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和央行资产负债表构建理论模型,运用协整检验、多元回归,估计了我国中央银行的反应函数,分析了2002年以来我国中央银行实施冲销干预政策的有效性。本文得出的结论是:从2002年到2008年我国中央银行利用再贷款、再贴现、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干预手段部分冲销了由外汇储备增加带来的被动的基础货币增加。最后,鉴于文章实证研究结果,指出了我国货币冲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如大力发展与完善国债市场、灵活采用多样化的货币冲销政策和意愿结售汇制下逐步实现“藏汇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