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成年人群中的发病率占淋巴瘤总数的30%,而在亚洲地区则高达40%。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是用来判断DLBCL临床预后的主要指标。随着淋巴瘤治疗进入利妥昔单抗的时代,IPI评分系统结合多种指标进行调整,以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为基础的分子分型被评价了其对预后系统的价值。此外,肿瘤微环境相关因子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其中一些因子在淋巴瘤微环境中特征性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索。 目的: 通过检测DLBCL组织中CD163、VEGF、PD-1/PD-L1表达情况,收集临床资料和生存随访,明确其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分析其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从2009年01月至2017年06月收治的、经过病理确诊的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剔除临床资料不全者或无法获取病理组织者,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在资料完整者的病理组织获取足够切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CD163、VEGF、PD-1/PD-L1在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中的表达情况,通过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计算其与临床资料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 共收集本院初治的DLBCL患者49例,其中男28例(57.1%),女21例(42.9%);≥60岁者31例(63.3%),<60岁者18例(36.7%);年龄范围32-83岁,中位年龄62岁。Ann Arbor分期中,Ⅰ-Ⅱ期者25例(51.0%),Ⅲ-Ⅳ期者24例(49.0%)。乳酸脱氢酶(LDH)正常者23例(46.9%),升高者26例(53.1%)。结外侵袭者26例(53.1%),无结外侵袭者23例(46.9%)。IPI评分中,0-1分者12例(24.5%),2-3分者30例(61.2%),4-5分者7例(14.3%)。生发中心者14例(28.6%),非生发中心者35例(71.4%)。血沉(ESR)正常者13例(26.5%),升高者36例(73.5%)。β2-微球蛋白正常者28例(57.1%),升高者21例(42.9%)。有B症状患者16例(32.7%),无B症状者33例(67.3%)。 49例患者肿瘤微环境中CD163阳性者35例(71.4%)、阴性14例(28.6%);VEGF阳性32例(65.3%)、阴性17例(34.7%)。PD-1阳性9例(18.4%)、阴性40例(81.6%);PD-L1阳性46例(93.9%)、阴性3例(6.1%)。 各蛋白表达相关性分析:PD-1在肿瘤微环境中的表达与PD-L1、CD163、VEGF表达相关(P值均为0.000),具有统计学意义。PD-L1在肿瘤微环境中的表达与CD163、VEGF表达相关(P值分别为0.003、0.000)。CD163与VEGF表达无相关性(P>0.05)。 在49例初治的DLBCL患者肿瘤微环境因子CD163、VEGF、PD-1/PD-L1在病理组织中的表达均与IPI评分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36,0.001,0.001)。但这些因子的表达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性别、年龄、Ann Arbor分期、乳酸脱氢酶、结外侵袭、是否为生发中心、血沉、β2-微球蛋白、B症状均无相关性。 因在2017年期间确诊的患者随访时间不足,故剔除5例,对2009-2016年间确诊的44例患者进行随访至2017年12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2017年12月31日,44例患者中死亡者20例(455%),生存者24例(54.5%)。全组患者中位无病进展期(PFS)为11.92个月,中位总生存期(0S)为19.45个月。计算1年PFS及1年OS。 对可计算1年PFS和1年OS的44例患者进一步分析微环境相关蛋白表达情况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显示:1年PFS与IPI评分(P-0.015)、LDH(P-0.034)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OS与Ann Arbor分期(P-0.020)、肿瘤细胞中VEGF的表达(P=0.017)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患者的其他指标以及微环境因子CD163、PD-1/PD-L1的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 结论: 1.DLBCL患者肿瘤微环境中高表达CD163、VEGF、PD-L1,而PD-1为低表达并与上述因子表达呈负相关,提示在淋巴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与免疫抑制及血管新生密切相关。 2.DLBCL微环境中CD163、VEGF、PD-L1、PD-1的表达均与IPI预后评分相关,可用于判断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