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人工髋关节假体的材质、制造和安装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骨水泥技术的改进,假体的多样化、系列化和安装工具的不断更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AHR)的指征不断扩大,患者年龄也趋下降。与此同时AHR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也日渐增多,人工髋关节脱位即为严重并发症之一,因此如何预防AHR术后关节脱位的发生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引起AHR术后脱位的原因众多,总体上可分术前、术中、术后三类。而术中因素中的髋周软组织失衡是AHR术后关节脱位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点目前中外学术界已达成共识。近年来中外学者多见于研究修复髋关节后方关节囊、外旋肌群与降低人工假体脱位的相关性,却少有学者研究AHR术后关节脱位的发生率与髋关节前侧软组织修复与否的相关性。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采用前外侧入路(Watson-Jones切口)进行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AHR),分别针对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Replacement,THR)和人工股骨头置换(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AFHR)两种术式,术中修复前方关节囊的病例的术后关节脱位率,并与同期未修复关节囊的病例作对照分析,目的一方面是探讨该修复方法在AHR术中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探讨该修复方法是否能降低术后脱位率及其可能的机理。目的探讨采用髋关节前外侧入路(Watson-Jones切口)进行初次AHR关节囊修复的方法及其对术后脱位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6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采用前外侧入路初次行AHR并修复关节囊的292例病例(修复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采用相同入路而未行关节囊修复的505例(对照组)的术后脱位情况分组进行比较。将修复组细分为THR修复组(A1组):137例(男65例,女72例,年龄37至75岁,平均63.7岁,术前髋关节病变主要为:新鲜股骨颈骨折103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6例,股骨头坏死20例,髋关节骨关节炎5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3例,1例病人行双侧人工关节置换术);AFHR修复组(A2组):155例(男74例,女81例,年龄62至90岁,平均78.1岁,术前髋关节病变主要为:新鲜股骨颈骨折120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5例,股骨头坏死28例,髋关节骨关节炎2例,1例病人行双侧人工关节置换术)。对照组同样分为THR对照组(B1组):248例(男121例,女127例,年龄41至76岁,平均64.5岁,术前髋关节病变主要为:新鲜股骨颈骨折183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6例,股骨头坏死48例,髋关节骨关节炎6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5例,2例病人行双侧人工关节置换术);AFHR对照组(B2组):257例(男123例,女134例,年龄65至94岁,平均78.9岁,术前髋关节病变主要为:新鲜股骨颈骨折206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9例,股骨头坏死36例,髋关节骨关节炎6例,2例病人行双侧人工关节置换术)。全部病例经6个月至5年(平均3.75年)的随访,对应两组病例在平均年龄、性别、疾病构成和随访时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A1组术后早期脱位1髋(0.8%),B1组13髋(5.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术后早期脱位1髋(0.7%),B2组5髋(1.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修复组还是对照组均无迟发性脱位(术后6个月以后的脱位)发生。结论1、在采用前外侧入路进行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时,我们的关节囊修复方法可行;2、在初次行前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时修复关节囊,能减少术后早期髋关节脱位的发生;3、前外侧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时修复关节囊意义不大。